就像上篇文章中列举的外文书法,西方字母文字的书法特点是以夸张的线条,增加笔画装饰性去体现的。
字母文字在历史中逐渐演变为以表音为主。美国学者房龙在历史通俗读物《人类的故事》里有个插图可以帮我们理解这一点:
这是一个个图形,依次代表的是什么呢?“人脸/眼睛?”、“蜜蜂”、“树叶”、“拿锯子的人”、“长颈鹿”,可是这有什么含义么?好像其间没有什么逻辑关系啊!我们换英文试试,eye, bee, leaf, eye, saw,giraffe.读快点试试,是的,你已经读出这串图形的含义了:I believe I saw giraffes.原来每个形象都是代表发音的,我们看到最初的图形演变成了读音。
而汉字则走上了另外一条路,我们看下图“女”字的演化:
最初的“女”字多像一位双手垂放在腿上,跪坐于席的窈窕女子,即使“女”的今体字已经极其抽象,但与她的古体字放在一起,我们即可容易的看到其中的传承与关联。就这一点说,汉字的发展很像设计的过程——保留、抽象可辨识的特征,简化甚至取消次要的形体,使主题不断精炼、统一。
据说贝聿铭在麻省理工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犹豫是否要去哈佛建筑系深造,他犹豫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学土木专业的他并不擅长建筑手绘,而他的导师半开玩笑的鼓励他:“我没听说过中国人不会画画的!”
是啊,我们写的一个个汉字就是从象形的图画演变而来的。就像你写到“木”字,它虽然已经变得横平竖直,但仍可体会到树木根叶伸张,写到“旦”字,仍可感受到太阳冉冉升起……这样说来,我们写字不就是每天在画简笔画么!
换个思路,就豁然开朗了!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把每天用的字写得,或者“画”得好看一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