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区的范围,在不同标准的评判下是完全不一样的,通常来说,以城市交通的环线做参考的多,内环到二环内是传统主城区,而三环四环以外多是远城区。不过,无论主城区还是远城区,只要是热门生活区,相对来讲都是城区范畴,建筑风格和居民生活方式都能称得上是“城里”。然而,在城区三环线以内,却有一处(或者说多处)自然村庄,它“蜗居”在东湖之畔,接壤东湖绿道,村子里遍布矮小民房,泥泞乡道,原生环境让人完全看不到城市痕迹,很容易误以为是在乡下,它就是在青王路边上的胡杨村。
三环以内少有的自然村庄
胡杨村位于武汉东,从大区域方位来看,它的位置十分巧妙。简单来说,村子的西边毗邻东湖,接壤东湖绿道,甚至已经到了与绿道范围融合的程度,这也是村子方位上最容易识别的地标。村子的东边是三环线,它从村子的入口处南北纵向贯穿,不仅如此,还有一条同样呈南北纵向走势的青王路,也是村子通向外界的唯一交通主干道。综合来看,村子南北方向无交通,东西边被青王路(含三环线)和东湖绿道划分开,人烟稀少,生活气息恬淡,属于典型的“商业无人区”。
很显然,这种“商业无人区”是先天成型,实际上以此为原点沿着青王路南北划十几里直径范围,也都是类似的区域。就是说,胡杨村附近并非只有胡杨村一座类似的村庄,其南北范围内靠近东湖绿道和青王路的区域内至少还有数座规模各异的村子。这些村庄无一例外都是本地土著,自然村子,它们或分散或集中建筑,主体以矮小的几层楼房子为主,规模有大有小。因为没有规划,房子建筑位置和自然植被相互掩映,深处其中,显得零散又低调,充满自然生态气息。不得不感叹,类似的村庄在武汉城区居然还存在,且三环以东的这块区域里还不少,真的是被“遗忘了”。
接壤东湖绿道资源有优势
胡杨村的位置,东西两边的特点是不同的。东边靠近青王路,虽然算是一条交通主干道,但繁华程度远不能与城区的道路比较,顶多就是有公交车这个唯一优势,相信本地土著也都明白。反过来,胡杨村的西边虽然没有交通大马路,但东湖绿道的规划建设反而让人眼前一亮,借助绿道的高规格标准,衬托出村子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风格。同时,绿道开到村子旁边,也带来了一定的旅游客源,间接带动村子的发展,是一件难得的好事。
进一步来说,对于村子里的居民而言,因为有绿道,他们也可以随时随地上去走一走,游一游,当作村子后花园一样观赏。其次,绿道的建设,让村子的地位优势受到重视,相关的规划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直接改变了村子的颜值风貌,让人欣喜不已。长远来看,随着绿道几期的综合串联,人气逐年高涨,生活在其中的人必然会得到更多红利。
原生环境让人以为在乡下
胡杨村的优势是毗邻东湖绿道,在村子的西边,规划和建设如火如荼开展,但说到底,它还是一处原生的自然村庄。村庄东边,被铁路、三环线的高架阻挡,一条青王路的整体环境,只能说刚好满足附近区域人的出行而已,从长远来看,区域内的发展后劲不足,综合环境改造无从谈起,恐怕要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的现状。从城区各个区域的改造来看,这处位于三环线下的村庄,未来也几乎没有拆迁的可能,村庄的颜值也会固定下去。
从青王路上拐进胡杨村,首先看到的是头顶巨大的高架桥,它们阻挡了视野,让村子容易被忽略。继续走进村子,目之所及,尽是植被和树木,单行道的马路从树林延伸出来,非常突兀。马路是泥黄色,一看就知道年久失修,顺着马路进村,口子处就能看到几栋民房,建筑特色也是农村里最常见的三层红砖房,与房子倚靠而建的还有几栋矮小的建筑,猜测是厨房或者厕所。再往里走,马路开始曲曲折折,房子和田地依次闪现,偶尔还能看到一群家禽飞快跑过。高楼大厦没有,远近都是植被和田地,这些景象与乡村一模一样,难以想象它是在武汉城区三环线内。
对于胡杨村的整体观感,可能最好的地方是在三环线上,它能看到整个村子的面貌完全被植被所覆盖,只有其中突出的民房若隐若现,证明还有人居住。走进村子之后,也能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虽然建筑的房子都不高大,零零散散,但总能看到坐在树荫处打牌聊天的村民。马路进村以后,整洁程度改善很多,宽敞许多,沿路居民的房子也有改造成商铺,经营意识敏感。不过,似乎闲散状态的居民多一些,老人也多一些,这也与大部分乡村面貌相同。
不过,也有与其他乡村风貌不同的,那就是村子里关于“拆迁”的痕迹和氛围很浓厚,基本上每一栋房子上都标注有数字代号,还有很多涂鸦的“拆”字,不知道是官方行为还是私人调侃。有意思的是,很多房子都临时加建了围墙,外墙连装饰都没做,旁边便是菜地和家禽,非常接地气的景象。
胡杨村在行政划分上属于洪山区,在武汉中心城区里,它是比较大的区域之一,因而,对于胡杨村的整体风格和颜值让人稍稍有点理解,要知道同样是洪山区的范围,还有比之更偏僻的地方。不过,客观来说,在城区三环线内,这样风格的乡村还是非常稀少,只能说青王路和三环线东区域,它真的像是被遗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