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如此深爱着你
来北京已经5年了,像大多数人对北京的印象一样,去的第一站往往都是天安门、长城等脍炙人口的景点。带着最初的好奇、惊喜、到现在的寻常可见,成为了一个佛系的人儿。当然,虽然佛系,但一直对城市的文化特色一直保持着敬畏感。
我记得我第一次专门去逛北京的胡同是2年前的一个冬天,我和朋友相约在雍和宫地铁站碰面,走走停停,甚是闲散。我们从雍和宫附近出发,转过一条又一条的合同,胡同的名字各不一样却紧密联系,条条互通。走着走着就来到了南锣鼓巷和后海。商铺挨着一间又一间,人来人往。后海的酒吧各具特色,因为到的早些,所以酒吧里人不是很多。店里的驻场歌手唱着好听的歌,旋律悠扬。北京的冬天往往都是阴冷的,我记得那天我穿少了,冻得我鼻头红红,尽管这样我还是依旧开心。
这周末跟随我的朋友去了前门附近的八大胡同,她是一个很喜欢逛胡同的人,一个人独自旅行去过很多的地方。在此之前我已经去过3次前门了,但是这次去让我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景色。
我们到的时候已经11点了,尽管是个阴天,但是温度依旧不减。
前门大街依然是那样的清亮,伴着观光车独有的“滴答滴答“”响声,恍惚间感受到了民国剧里的情境。沿着大栅栏西街,这里大大小小的胡同连着,有的胡同虽然逼仄,但依然很深,深入看去有老旧的四合院,门口墙壁上画着很别致的锻炼图示,就像武侠剧里刻在墙面上的功夫秘籍,需要人细细揣摩。有的胡同虽然看着陈旧,与远方的高楼大厦对比或许有些许突兀,但依旧坚挺的矗立着。开在门口的小商店、一进屋书香洋溢的十年书店、古色古香的门牌和墙上的老照片,泛着岁月的痕迹,依旧光彩耀眼。
我们沿着胡同一直走啊走,虽然坚定的要去著名的一些胡同,偶尔走着也会迷了方向,索性就一直往前走吧,走到哪里就看看那里的风景,随心所欲。不经意间就走到了延寿街,看到了如图门口红色笔写着的“魁德社”,紧接着映入眼帘的是一位老者,面容慈祥,声音透亮,拨了拨手里的乐器,瞬间就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的电视剧《大宅门》的音乐,简直天籁之音。原来这是一把三弦。一间逼仄的小屋,不到两米宽,六七米长,屋子北侧是一溜木板搭成的简易座位,这就是老先生的舞台。对面墙上是满墙的照片和报纸,照片里有他的祖父、父亲和年轻时的他。老人骄傲地指着照片说,他的祖父于德魁是著名的大鼓弦师,曾经被周总理接见过,话语间满满的自豪感。老人说他上午不在这里,上午去溜公园锻炼锻炼身体,下午回来在小屋演出。手里的三弦乐器,还有牛骨做成的哈拉巴和几副快板,简单不失厚重,撑起了整个魁德社。
尽管门口写着“京城最小剧场”,“一个人撑起一台戏“”,我却觉得,他一个人坚守却并不孤独。是不急不躁,不悲不喜,你来我热切欢迎,你走我热情相送,这是一种很让人敬佩的生活态度。
经历过艰辛和岁月沉淀,所以更为丰富,不曾孤独。
走在胡同里,感觉时间都慢了下来,这才是我以前在书上看到的老北京,带着老北京的血液,让人为之震撼。
依稀记得以前看过的一句话:
胡同两头是喧闹的现代社会,
胡同里是慢慢悠悠的旧时代。
慢下来,或许你会发现很多,也会更有意义。
玩玩绕绕,我们又来到了一处商业街。大大小小的商铺跟一些遗址交叉着存在,倒也显得较为和谐。斑驳的大门,陈旧的字迹,显得岁月格外悠长。朝里望去,光线昏暗,但浮入眼前的二层意大利式小洋楼,中西合璧的风格显得格外夺目。下方的介绍信息写着,京华客栈始建于清朝末年。旧名“连升店”,意取“官运亨通、连升三级”,这家客栈曾是各地来北京的商人住宿之所。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电视剧《京华烟云》大概就是同一时代吧。
我们一路走走停停,天很热,兴致依然不减。
这一路走来,我们看见不同风格的建筑和书店、看见古色古香的遗址、看见门口用碎片拼成的艺术品,工艺精湛,让人折服。
看见胡同里的阿姨养的鹦鹉,学舌特别可爱,攀附在手里的小棍子上自由的荡秋千还能和人握手。葡萄树沿着小屋生长,经过2年休养生息,现在枝繁叶茂,欣欣向荣。旁边高高的台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绿植,让人觉得阿姨真的是一个很热爱生活的人。
我们难免会因为手头的事忙碌且困惑,有时候情绪低落感觉整个世界都不好了,事后又发现其实世界一直都很美好,而不好的是那个是不开心的自己。我本身是个很宅的人,闲下来总会意识流的去多想,然后会让自己疲惫不堪。其实啊,不应该这样。有很多美丽的景色我还没看过,也有人还没好好去爱,当然要好好生活。
我想好好热爱这个世界。
我们都要好好热爱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