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一毛不拔”出自《列子·杨朱篇》:“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意思就是说,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一毛不拔,那么天下就太平了。此话怎讲?
“一毛不拔”从行为上来说是一种利己行为。那么问题来了,这与我们经常提倡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利他价值观是背道而驰的。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可以创造出美好的人间呢?
要我说,两者都可以!首先从非逻辑的角度来讲,利己和利他并不是对立面,利己的反面是既不利己也不利他。正如毕淑敏所说的,爱的方面不是恨,而是漠然。
既然利己和利他不是对立面,那么它们之间肯定有相似之处。小编认为,利己和利他其实都能创造美好的人间,只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罢了。
从利他的角度来讲,我们提倡的是一种奉献精神: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为了世界和平,我们需要团结互助,相亲相爱,这一点很容易理解。那么,利己的价值观如何维护世界和平呢?
在谈论这个观点之前,我们需要确立一个前提条件,即人类大部分行为的目的是利己的(包括利己的对象是自己的亲朋好友),比如动物和古人类,都想法设法为自己争取领土以及配偶权。当然,你可能想说我们社会上不也有许许多多为他人无私奉献的人么?小编承认,有!但是从概率上来说,很少!
如何证明?那我问你,如果你手中有两块面包,而有10个人饿着肚子,其中一个是你的朋友或是恋人,你会把另一片分给谁?答案是毋庸置疑 的!
确立了这一前提条件“人的大部分行为的目的是利己的”之后,我们来看这种利己行为究竟能产生什么影响。
首先,利己的行为往往是主动的,而利他往往是被动的。正如上面分面包的例子,你会自然而然的把另外一片面包分给你的朋友或是亲人,而不是另外9个陌生人。如果你把另外一份面包、甚至是自己的分给别人(对方有可能是老人、婴儿、孕妇),那么有可能是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道德舆论的压力。一旦这种行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你还会如此无私的奉献吗?我看未必!
社会的运行,归根到底还是人行为的集成体。利己的主动性可以减少社会运行的成本,因为它不需要受到其它行为的监督,人类无需为他制定制度进行约束!
其次,社会的顺利运行,靠的不是某个人的力量,而是一群人之间的相互配合,即我们所说的分工,利己行为是社会分工的直接诱因。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一个例子,在我们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是通过物与物之间的交换来获得彼此所需的资源。比如说打猎的猎户,凭借自己的捕猎技能捕获猎物;而他捕猎的工具,如钢叉、弓匠则通过猎物与铁匠交换。在这种交换过程中,铁匠发现自己其实可以不用外出捕猎,只需要将生产的工具与猎户交换,就可以获得食物。猎户则可以节约制造工具的时间,捕获更多的猎物。双方在这种交易中彼此收益,所以这种关系可以一直维持下去,而不需要所谓的制度成本。在这种利己行为的推动下,社会的分工不断细化、明确,而且运行有序。这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在背后推动社会的进步。
综上,笔者认为如果人人都可以做到一毛不拔,那时社会的运行的成本是最低的,因为人的行为已经不需要监督的成本;其次是社会的分工已经非常细化,每个人的行为都能为他人和自己带来益处,社会的运行已经不需要制度成本。而我们所说的美好人间,其实就是一个社会运行流畅,人与人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不是么?
那么,一毛不拔的行为需要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我们才能如此任性呢?
小编的想法是,物质和精神条件的富裕,以至于人人都能够自救而不需要依靠他人。那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靠的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分工。
而在当下,我们的社会是利己和利他行为的集合体,因为并非所有人都能过做到完全的独立,社会的现实和精神的空虚,需要我们抱团取暖,携手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