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教授有一本书,叫《帝国的崩溃》。张鸣教授把帝国崩溃的原因归结为两点:对内的养人官僚制度,对外怀柔的天下体系。
一、对内的养人官僚制度。
一个王朝建立之初,各级机构都是为了办理相应的事务才成立的。随着王朝的延续,办事机构的功能开始改变,不再办事,变成养人了。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机构里的办事人员急剧增加。正儿八经的办事人员不会增多,增多的都是临时工。比如县里的衙役,最初可能只有几十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数量可能会膨胀到几百上千人。
除了单个机构里办事人员增加之外,王朝还会设立新的机构处理突发事务。这些突发事务,往往可以由原来的机构处理,可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原来的机构敷衍塞责,不肯去做。新的机构设立了,老的机构却裁撤不了。明代的兵制,开始时是卫所制,但是官兵只管屯田,不管打仗。国家需要军人的时候,只好另设镇守制,招募雇佣兵打仗。但是卫所却不能撤。
明代省级官员原来是布政使、按察使和兵马指挥使,三方互相掣肘,没法干活,只得在上面再加派一个巡抚。巡抚成为一省的实际首长之后,布政使和按察使都可以撤销了,两者的衙门也可以裁撤了。可愣是撤不了。
清代也一样,在广东、云南和湖北,总督和巡抚同城办公。虽说总督比巡抚高出半格,但二者职权范围有重叠,扯皮的事时有发生。
王朝的机构叠床架屋,机构里要养的人越来越庞大,政府支出激增。想要改革却不容易。王莽改制,把自己改没了。王安石也改革,最后以失败收场。因为改革要打破既得利益者的饭碗,遭到他们的抵制,最后都失败了。明朝的张居正改革成功了,那是因为他没有剥离依附在王朝肌体上寄生者的缘故。即便如此,张居正死后依然受到了清算。坟墓被掘开,曝尸荒野。
戊戌变法,大家都熟悉吧。虽说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西太后不想让变法成功提升光绪的地位和人望,但在进行变法时,在地方要裁撤掉督抚同城的巡抚,以及漕运总督,在京城要撤了詹事府、太仆寺等几十个闲散衙门,这些衙门里的人觉得要是变法成功,自己的生计肯定会没着落,一时间人心惶惶,闹得沸沸扬扬,给西太后阻挠变法提供了口实。
二、对外怀柔的天下体系。
王朝的统治者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自古有之。所以在和四方的国家交往时,从来都是高高在上的姿态。即使打了败仗,也是一幅傲娇的嘴脸。
在他们目之所及的地方,王朝要求四方的邦国向自己纳贡,接受自己的册封。至于藩属国的的内政,王朝是不过问的。自己看不见的地方,就当作不存在。明朝得玛窦来华,给明朝的皇帝带了一幅世界地图。皇帝及臣子惊讶于世界竟然还有这么多国家,但从来没有想过它们为什么不来上贡,接受王朝的册封。
他们不来,自己就当作看不见。如果来了,那幅傲娇的嘴脸就开始摆上来了。1793年,马戛尔尼来华,给皇帝带来了大量的礼品,有地球仪和天文望远镜,还有中国没有的四轮马车,以及英国最为自豪的巨大战舰的模型。
满朝官员都以为马戛尔尼是来纳贡的,谁知人家是来和你做生意的。操办具体事务的和珅非要马戛尔尼穿上宽大的中国服装,对乾隆皇帝行三跪九叩的大礼。马尔戛尼说他也带来了一幅自己国家的君主的画像,如果你们有人对着我们君主的画像开三跪九叩的大礼,我也给你们的皇帝行同样的大礼。没人敢同意马尔戛尼的建议。最后,马戛尔尼以打折的英国礼仪,单膝跪倒见到了乾隆皇帝。
马戛尔尼这次来华要求通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再过四十年,英国人携带着坚船利炮,兵临城下,终于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王朝风雨飘摇,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一命呜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