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这把双刃剑,用的好,利人利已。用的不好,伤人损己。
特别是父母长辈在教育孩子上面,没有契约精神有时候甚至会伤害小孩子的幼小心灵。
在小的时候,我记得有一次我爸要上集市,我们家到集市骑自行车大概要两个小时。
那时候谁家有“值钱”的东西都可以拿到集市上去卖,也有一些生意人拥有固定的摊点。那条很小但拥有琳琅满目的好吃的好玩的街道就像天堂般令我向往。
我当然不会放过这次机会,因为距离远,家里如果不卖什么东西根本就不会去。
我让我爸给我带好吃的回来,但我爸不理我,我知道不理我的意思就是不答应。他推出自行车准备走,于是我拉着他的自行车不让他走,一边扯一边委屈的哭。
这时候我妈出来了,就开始骂我爸傻,不知道变通,孩子要什么就先答应应付,稳住眼前局势,其他事以后再说。
从此相比我妈我更喜欢我爸一点,因为他虽然很少答应我的要求,但一旦答应一定会做到。
我忘了当时我爸到底敷衍了没有,也忘了他到底买了没有,但这件事给我的影响很深。我只记得当时我的心情很失望,很委屈,第一次从他们身上深刻体会到“被骗”的感觉。
之后我和父母看电视,习惯性的指着电视里面播放的零食广告说,妈以后你给我买哈,我妈回答我说好的时候,我已经没有任何憧憬,因为我知道她并不会买。
现在的我早已理解父母当时的做法,他们只是为了让这个家好起来,他们并不是为了骗我,而是怕我理解不了家里的境况。因为贫穷,不得不节约。
但是这件事,也给我的童年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我曾经竟然也会学着我妈的样子对我不喜欢的人说“好”的时候,只是为了敷衍一下。
哥哥嫂嫂在城里工作,小侄子留给姑姑一个人带着。小侄子比较调皮捣蛋,经常“闯祸”,而我姑姑开始总是用非常温柔的语气要小侄子“从实招来”,只要说实话了就不会挨打。可每次当小侄子老实说完后,姑姑就“变脸”了,小侄子免不了一顿“竹笋炒肉”。
有一次周末我回老家,老远就听见我姑姑在喊我小侄子回去,而我看到小侄子似乎不敢回去,在门外远远的站着。尽管姑姑又搬出了“天使的笑容和温柔的语气”,小侄子还是不为所动。
姑姑让我把小侄子给带回去,我走过去,小侄子警惕的望着我,准备随时开跑。
我问他为什么不回去呢,他说回去奶奶要打他,我说怎么会呢,你看奶奶哪里像要打你啊。小侄子委屈的说每次都是这样的,说好不打人的,可每次都还是要挨打。
好说歹说,最后没有办法,孩子始终不敢回去,我跟姑姑说让他去我家玩,他才诺诺跟着我走。
孩子由于姑姑多次“食言”已经对姑姑已经产生不信任了,使小孩子的世界缺乏安全感,这对于小孩子的心灵是一种伤害,对成长也极为不利。如果一直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对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于是我把这个想法和姑姑沟通了,她表示会注意这个问题。
长辈的言行是孩子无声的老师。好的品质更要从小孩子开始培养,你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强大的潜移默化作用。以信任作为基础,为孩子树立人生的好榜样。
不要让孩子通过长辈对世界产生不信任感,产生另一种偏执。不要让孩子的天真单纯的心受到伤害,这种伤害或者会伴随着他整个童年。
建立信任感除了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更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在与人合作和做生意上面最能体现。不遵守这个规则,会使朋友远离你,顾客抛弃你,所谓无信不交往,守信方长久。
前几个月正是吃西瓜的季节,小区附近很多流动的水果商贩,一辆拉了一大货车西瓜的商贩一直在我们小区对面售卖,最抢眼的是买西瓜的人有的居然自带称。门口便利店的老板说他的称有问题,所以别人会自己带称。
但毕竟不可能吃个西瓜每个人还得自己背着测试你是否诚信的工具,过了没多久,我就再也没看到那个拉了很大一货车西瓜的商贩了。
信任是从小事建立起来的,这代表着你个人的人品。一味的投机取巧无法让别人对你产生信任,更谈不上降低成本。只会伤害了相信你的人,使你损失了更多更大的机会,甚至断了自己的路。
想要获得别人的信任,第一点就要说到做到,第二以诚相待,第三不掩饰,并且保守别人的秘密,最后一个环节,如果有秘密,就让大家知道,沟通很重要。
我之前就是做销售的,深刻体会到与客户建立信任感是如何重要。
想要一个素未谋面和不了解公司的客户买单,对客户就要以诚相待。那些办不到的事我都会提前告知,给客户分析利弊,让他透明选择,不会为了留住一个客户而瞎承诺。
从你的话语中,客户能够感受到你的真诚,那些花了大量时间去聊天的客户,最后都成功了。
因为他的事办成了,所以他对我们更是百分百的相信,并且还会介绍很多朋友过来。
在生活中让别人了解真实的你,更容易建立信任,更能与同事、朋友相处融洽。在心理学中,信任是向他人暴露自己弱点的行为。秘密是合剂。
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日常生活中谁对谁更为密切、更为友善、更为交心时,就是双方透露各自秘密的时候。
由于秘密的吐露,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由于你替对方保守了秘密,对方对你的信任感增加,这时候往往会对你放下一切戒备,关系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