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在家的几天闲暇读完了《萤火虫小巷》,一本书名听起来像是为广大花季少女量身定制的青春休闲读物,虽然读到开篇的前几部分我仍保留着这份先入为主的看法。
全文按照时间顺序划分成了四个部分,有如四幅浩瀚的画卷,不同之处在于每幅画卷的内容反映出了鲜明的时间戳: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千禧年。情节则是围绕两位女主人公塔莉和凯蒂相遇、相识和相知三个阶段展开。
凯蒂,出生于典型的美国天主教家庭,父母恩爱,有一个弟弟尚恩。全家人在每周的某一天会雷打不动地做礼拜,有一辆老旧的私家车,万圣节那天全员出动去附近的大商场采购物资在家隆重庆祝,每逢暑假会驱车前往远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的亲戚家度假。安稳、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凯蒂得到了充分保护,却也养成了她内向、不善同外人打交道的性格特点。
塔莉,美国人眼中酷的代名词。因其敏锐的时尚嗅觉、异于同龄人的着装、大胆的处事风格,无论在哪都是人气王。残缺的家庭环境迫使了她过早的成熟世故。父亲不限,母亲白云是个瘾君子,有一个疼爱她的外婆,但因年事过高未能完整地陪伴她度过青春期。之后与瘾君子母亲相依为命,经历坎坷不断。
就是性格、成长环境迥异的两个人,却因一次公交车站的偶遇慢慢变成了不话不谈的挚友。两个人曾瞒着双方家长躲过门禁时间踩着脚踏车冲下山丘玩飞车、画着成年人的浓妆去参加高年级的派对、一起抽着凯蒂从家里偷来的维珍妮细烟...所有的鬼主意都是塔莉带头、凯蒂跟从。就连共同怀揣着先从摄像机前记者再到荧屏下主播的梦想,也是如此。
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一个主动,一个被动,为此付出的行动也是截然不同。塔莉自小就时常混迹在小区周刊,并谋得一份最基本的兼职。进入大学后没有因大学生活的多姿多彩做短暂的停留,而是努力寻找与梦想中的传媒业贴近的发展方向;给专业知名教授写了上千封信希望冲破学院官僚制度的阻碍,提前上高年级才能选修的新闻相关课程;课余闲暇不断撰写新闻报道寄给知名报社希望获得实习机会。为了引起授课教授的注意,以便学习更多的知识,塔莉会主动去了解教授们在传媒业取得的成就,课前精心打扮,上课时坐到前排以尽可能多地与教授交流。安于现状的凯蒂则是享受到了大学生各个阶段应该享受到的一切,进入姐妹会,参加派对,并且婉拒了与塔莉一道去上高年级新闻学课程的邀请,直到真正实习时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份工作,也并未立即寻求改变。
后来的一切顺理成章,塔莉凭借大学时期谋求的众多优秀实习经历和积攒的人脉成功入职电视台,并以一己之力也将凯蒂弄了进来。等到真正成为职场中人才意识到新闻传媒业是个人吃人的行业,为此更加废寝忘食、日夜奔波。学者依靠论文质量来衡量学术成就,记者则凭借报道的关注度作为自身实力的写照。为了抢到爆炸性的新闻头条,塔莉一天能工作十八个小时,私生活被挤的只剩一点点。从最初采访地区抗议事件被摄像师马特追吼着引导提问,到作为武装挟持事件的当事人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现场直播,再到后来与新闻圈内的重磅人物爱德娜一同采访尼加拉瓜大选。塔莉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坐稳了电视台黄金栏目的女主播。虽然过程很艰辛,但结局令人欣慰。纵观凯蒂的生活,充满了太多的妥协与随波逐流,年少时与塔莉一同朝着维护着只属于塔莉的梦想而努力。婚后为了更好的照顾孩子当起了全职太太,好不容易拾起的作家梦却因众多的家庭琐事而屡屡放下。
“人生是一段孤独的旅程,但我遇见了你。你不是我,却又像世界上的另一个我。”书摘要部分的用意是想通过两个人长大后不同的生活环境来分别衬托出在事业、家庭两种状态下的成功。全身心投入家庭的举动固然令人钦佩,但牺牲太大,也使自己处在一个更加被动的地步。一生中被太多的事情所牵绊,就连为数不多的业余时间也可能随时受到挤压,好处是小生活圈相对封闭,可以避免外界过多的打扰。而投身职场则手握主动权,在茫茫人海中打拼,不论你的性别是男是女,为了生计就得经受住其他竞争者的压迫,使出浑身解数,你随时可能败下阵来,也可能处于站在金字塔顶端决定别人的命运。没有人是永远安全的,只有不断的进取,满足当下社会的需求。像一个现代化的荒野丛林,不变的是弱肉强食的铁律。
风险规避者会将可支配数额存入银行等待固定利息,为了是安稳。风险追求者会将大笔资金投入瞬息万变的股市,为了博取更大的利润。无法评判孰优孰劣,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都有独特性,考虑问题也会结合自身实际经历。“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在一个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问题上不需做过多纠结。
一直以为写书评要准确记载日期、时间与人名,认为细节最重要,回顾种种成功与失败才是给作者和书最好的交代。想到一个著名歌手曾说歌曲最打动人的是感情,而不是唱腔。其实书最打动人的地方是内容,而不是眼花缭乱的技巧。只要内容、真实,引起读者共鸣,让人对所处的真实环境引发更多有意义的思考,这本书就够得上一个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