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儿说,人吃五谷杂粮谁能没病没灾呢。身体如此,心理也如此。身体我们会去找专业的资源帮忙比如去医院找大夫,但心里不舒服了往往就靠自己扛。我常常想,心理咨询就像是中医调理一样正常,但为什么生活中却很少有人去找咨询师帮助呢?原因肯定是多种多样的。有我们机制体制问题、有混乱的行业现状问题、有社会文化的问题、我想最重要的还是来访者的重视程度。
就像我们对待我们的身体健康一样,只要没躺下就要持续奋战在一线,时刻不敢停下来。我们太过强调作为人的社会功能性,是否能赚钱养家,是否能照顾家人,在各种角色上证明着自己,但却忽视了对自身心灵的保养。退一万步讲,咱就是一架架机器,外壳都做的光鲜亮丽,却不做发动机的养护,又能有多少效率呢。比如有一些女人愿意为这张皮囊付出时间、精力、金钱甚至是伤痛的代价,无所不用其极地保持青春和漂亮,却活在恐惧和绝望中还乐不思蜀。这真真令人心痛和着急。
所以我想介绍一下这“发动机”的保养,让更多有需求的人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要澄清的是,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治疗不是一回事。但在生活中大家往往把三者混为一谈,当我告诉别人我在接受心理咨询,往往大家的反应是,表情和眼神中透露出诧异和困惑,然后会问“你怎么了?我看你挺正常的啊” ,甚至有人身体上不自觉的离我远一点,就好像我得了什么绝症、传染病一样。所以我想有必要给大家科普一下。上图!
“心理咨询”的对象是图中最左侧绿色条的部分“心理正常”范畴内有“一般心理问题”的来访者,是在生活、学习、工作、情感、人际 交往、疾病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困惑、心理问题,然而自我控制力、自我觉察能力良好、思维逻辑清楚,工作和生活仍能正常进行的非心理疾病人群。比如常见的在亲密关系中受挫、亲子关系中很挣扎、学业事业上进展不顺利、人际交往受阻等等的情况。
“心理治疗”的对象是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来访者, 指的是符合疾病诊断标准的强迫症、恐怖症等神经症,躁郁症、抑郁症等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进食 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等患者。所以我们身边有抑郁了的朋友,一定要去医院确诊,请医生开药并做相关治疗。因为单纯的靠“话聊儿”已经不够用的了。
精神障碍就更要去医院治疗,一定要遵医嘱住院或服药。否则伤害自己或伤害别人的后果可能是家属不能承担的。发病时患者是没有自知力的,可能会有幻觉的驱使做出一些常人不能理解的事情。如果看过神剧《情深深雨蒙蒙》可以脑补一下可云的表现。
做完区分大家就可以放心了,不要怕被认为是有病不敢寻求帮助,而是说你要真病得不轻咨询师还不敢收你呢。做咨询的第一步就是要做评估,根据各种表现来判断是否是心理咨询能帮助的范畴,咨询师的这些动作是要符合咨询伦理的。
当我看到知乎上看到《心理咨询真的有用么?》《如何评估心理咨询的效果?》这样的讨论后,我发现大家对于这样一项收费的通过谈话的服务有很多不解甚至是误解。的确花三百块钱做个头发、做个指甲看得见摸得着,这聊个天儿就能解决问题了?
但实际上,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都是受过正规的培训,且有督导的帮助下在工作的。毕竟是一件要用生命陪伴生命的事,靠谱的心理咨询师还是有一定的把握上岗的,就像是医院里的医生,是有专业支撑的。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不是居委会大妈去开导劝解你,也不是工会主席去做你的思想工作,也不是大夫要来给你开药治病,也不是像闺蜜一样跟你站在一起斗小三,而是通过专业技术来陪伴你成长以更好面对自己生活中的困难。
打个比方说,心理咨询就像是在来访者的人生路上某一段走着不顺畅了,来找个人来帮忙和陪伴着走的过程。有时候可能是来访者突然不知道往哪儿走了;有时候是不知道自己是谁此刻在哪儿;有时候明确知道想去哪儿,但是脚崴一下走不了了。有时候是想爬山但是没学会具备爬山的技能以及没有求生的装备。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就可以依靠具备专业技能,帮助来访者达到一定的咨询目的。但在这一段旅程里,咨询师的状态是“无我”的。来访者想去哪儿,怎么去,什么节奏,都由着对方。这也体现了咨询师“尊重”的咨询态度。但来访者来求助于咨询了,就说明还愿意走。偶尔迷茫了、遇见沟沟坎坎了、累了坐下来歇一歇也是很正常的。咨询师的作用就是来提醒我们对自己的状态清清楚楚,而不是糊里糊涂,做真正属于自己的选择,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我自己作为来访者的收获是,越来越了解自己和接纳自己,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有能力要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内心的力量强大了,就能越来越朝着自己想去的方向努力。如果内心没力量,就像是大风中吹拂的破塑料袋,毫无自主的能力,也无所适从,又更何谈快乐呢?
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成为自己,绽放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