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
【注释】
①林放:鲁国人,姓林名放,字子上。
②礼之本:礼之所由起,即礼之本原所在。
③大哉问:孔子喜其问而称叹之。
④礼,与其奢也宁俭:奢,过于奢侈;俭,节俭。
奢者过于文饰,流为浮华。俭者不及于程节,嫌于质朴。然奢则外有余而内不足,俭则内有余而外不足,同嫌于非礼。外不足,其本尚在。内不足,其本将失。故与其奢宁俭。
⑤易:两种解释。在这里易,是治的意思。在丧礼而言,就是有关葬礼的礼节仪式办理周到,但是没有哀痛之实。
⑥戚,则是一心哀痛而表面仪式不足。
【译文】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本原?”孔子回答说:“你所问,意义大了。一切的礼,与其过于奢侈, 宁过在节俭上;丧礼与其过于治办,宁过在哀戚上。 ”
古时礼有五种,即吉凶军宾嘉;吉礼是祭祀,凶礼是丧事。古人将祭祀看作为"国之大事",所以列位于五礼之首。孔子以林放问礼而答。列举对吉礼和凶礼的态度,阐明了“礼”的实质。
礼有内心,有外物,有文有质。内心为质为本,外物为文为末。林放殆鉴于世之为礼者,竞务虚文,灭实质。故问礼之本。然礼贵得中,本末兼尽。
礼贵得宜适中,奢,易就过于文了,俭,戚就过于质了,两者都不是尽善尽美,但是做人处世当先质后文,所以说质是礼之本,实是礼之本。与其注重形式,不如注重本质。
2.【原文】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注释】
①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
旅于泰山:古者天子得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则祭山川之在其境内者。泰山在鲁,季氏乃鲁之大夫,旅于泰山,不仅僭越于鲁侯,抑且僭越于周天子。
②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孔子的弟子。当时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责备他。
③女:同汝,你。
④救:挽求、劝阻的意思。这里指谏止。
⑤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曾,乃也;曾谓,难道。
难道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吗?林放虽对礼之本不通达,但尚且知道去学礼。泰山神应该知礼,怎么会接受季氏的违礼祭祀呢?(批评)
【译文】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季氏旅于泰山,很可能是因为自己遇到了什么灾祸,因为国有凶事才需要旅泰山,求神灵护佑国家,所以自己也要旅泰山求得神灵救助。但是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诸侯的专权,季孙氏只是鲁国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季氏以这种方式求救于神灵,在孔子看来,这是“僭礼”行径。旅于泰山是违礼的事,神灵是不会救助违礼之人的。
而冉有你作为季孙氏的家臣,应该去劝谏,但是你没有,在这里孔子也是批评冉有,而这也是孔子第3次批评季孙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