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朝皇室为防止后宫乱政和外戚干政,采取诸多限制手段,如明令禁止后宫不得干政,然最极端的做法,莫过于北魏王朝之时的“子贵母死”制度。
北魏王朝本意为防止外戚干政的“子贵母死”制,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后宫争权夺利的工具,甚至导致整个皇室差点断子绝孙。
而一切的一切,却起源于西汉武帝之时……
“子贵母死”制的起源
所谓“子贵母死”,是古代皇室为限制外戚干政而设立的一项毫无人性的制度。
意即皇子一旦被选定为皇位继承人,其生母则要被赐死,以防止将来太子即位之后,其生母以皇太后的身份干预国政。
西汉之时,汉高祖刘邦去世之后,吕后专权,把摄朝政,孝惠帝成为摆设,吕氏外戚集团几乎要取代刘氏,幸得周勃等人诛灭吕氏,维护了刘氏统治。
汉武帝晚年之时,想要立小儿子刘弗陵为太子,但自己年事已高,太子年幼,汉武帝担心自己死后,会出现“母壮子少”的情形。
鉴于吕后干政的教训,汉武帝为防止太子生母干政,便赐死了其生母钩弋夫人,即所谓的“立子以杀母”。
汉武帝开“子贵母死”的先河,然而,整个西汉王朝,此种赐死太子生母的现象,也仅此一例,并未形成制度。
真正的形成与得势,却是在五百多年后的北魏王朝。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立“子贵母死”
南北朝之时,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于离乱之中建立北魏王朝,所倚靠的,正是其母后家族,其王朝初期的稳定,亦是靠着与各部落联姻的支持。
鲜卑族部落联盟时期,君主继承现象杂乱,接班人的选定,往往取决于皇子母族的势力强弱,亦或兄死弟及,不若中原政权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
当部落政权想要向专制皇权转变之时,为确立子孙后代世代稳居皇位,拓跋珪选择了“子贵母死”的方式,来解除太子母族势力对将来自己儿子的皇位威胁。
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王朝,虽则凭借的是母族贺兰部支持,然此后还是坚定地以武力削弱母族贺兰部、妻族独孤部等大部落的势力,统一代北地区。
此后,其生母贺兰太后被逼而死,又赐死太子生母刘皇后,“子贵母死”,成为北魏王朝立储的惯例。
“子贵母死”制在北魏的变态发展
拓跋珪所定“子贵母死”,与汉武帝之时的情形有着本质的区别。
汉武帝年迈,立幼子,有理由担忧此后的太后干政现象,而拓跋珪正值壮年,却完全不存在此种担忧,大可自己来培养接班人。
拓跋珪考虑的,是王朝内部各个部落的争权夺利,借托汉武之事,以“子贵母死”的方式,削弱大部落对于拓跋氏皇族的威胁。
拓跋珪的初衷是有利于皇族集权的,是从部落联盟君主向专制皇帝的转变,然而,其结果却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北魏一朝史书记载中,记录了太多的皇后因皇子被册立为太子,而生母却要被赐死的案例,最突出的莫若冯太后之时,先是生下献文帝的文成元皇后李氏被赐死,此后献文思皇后李氏因生下孝文帝拓跋宏,再次被赐死。
冯太后抚养了献文帝和孝文帝两代帝王,两度临朝主政,虽则太子生母被赐死,避免了母族干政,然而朝政大权,还是落入了皇太后的手中……
太子生母赐死,不代表便没有了皇太后的存在,皇太后还是可以掌控幼主,把持朝政,为防母后干政的“子贵母死”制,彻底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子贵母死”制的终结,几令皇族绝种
“子贵母死”,首先便毫无人性可言,此后更是失去了其制约太后干政的效果,已然完全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孝文帝之时,本欲废除掉“子贵母死”的作法,但迫于太后压力,还是将之执行了下去。
纵然北魏皇室已经知道“子贵母死”制已流于形式,然而却还是将其保持了下来,因为,“子贵母死”,已经成为后宫争权夺利的工具!
倘或皇后不能生育,便将其他嫔妃所生之子索来抚养,而赐死其生母,如此一来,最终的大权,还是能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北魏后期宣武帝时期,皇室的后宫之中,众多嫔妃为避免所生之子被选为太子自己被赐死,竟:“相与祈祝,皆愿生诸王、公主,不愿生太子。”
而恰巧宣武帝长子三岁早夭,出现了没有皇子可以继承皇位的尴尬现象。
唯胡皇后以:“天子岂可独无儿子,何缘畏一身之死,而令皇家不育冢嫡乎?”为其生下一皇子,即此后的魏孝明帝元诩。
宣武帝崇信佛教,在立元诩为太子的同时,并没有赐死胡皇后,终是废除了“子贵母死”此一没有人性的制度……
“子贵母死”,违背人性的同时,不仅没有起到限制后宫干政的作用,反而转变为后宫皇后、皇太后碾压政敌、掌控权力的工具,甚至几乎导致皇室后继无人,与其设立初衷南辕北辙,无怪乎汉朝之时只出现一次便再无出现。
然而,当部落国家向专制皇权国家转变之时,对于由各部落联姻、联盟而组建起来的北魏王朝,“子贵母死”制根源,还是在于其维护拓跋氏的皇位稳定继承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