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余派唱腔第四代传人王珮瑜,
出生在江南水乡苏州,
每到过年,外婆就会做腌笃鲜,
慢火细炖,满溢祖辈深情。
腌笃鲜,是苏帮菜的代表,
腌和鲜,离不开苏州这个地方。
浙江德清,几乎贡献了所有苏州的春笋。
每天清晨4点,挖笋人就进到山里的竹林里,
用脚一遍遍踏遍林子,找到冒出头的笋尖。
新鲜春笋,外裹鹅黄笋衣,内藏白嫩笋肉,
小巧温润,像一个个嫩生生的娃娃。
当地人买春笋,都挑早上去买,
为的是赶上第一口春之甜香。
在阳澄湖,还保留着最传统的腌肉。
用的猪得是年猪,
从春天开始养,到腊月宰杀。
选上好肋条肉,两面抹粗盐腌制15天,
再风干半月有余,等上至少40天的时间,
方能预备好正宗的腌咸肉。
这下过一番时间的功夫,
味道比速成的腌肉来得更香醇。
接下来,就交给时间了。
一碗腌笃鲜,两种原料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在于这个“笃”,
小火翻腾出的气泡,嘟嘟嘟的,
看火候,见工夫,
凝结了所有的情感和期待,
在喝到勺子里的第一口汤时,
一切的情绪都化开了。
春笋的鲜味,和咸肉的咸香,
相得益彰,
怪不得当地人形容腌笃鲜,
是“鲜得掉眉毛”。
咸肉和春笋,一老一嫩,
调和出最自然的味道。
王珮瑜小时候吃的腌笃鲜,
里面还会加入蹄髈,也就是猪脚。
当腌制的咸肉遇见新鲜的蹄髈,
汤面漂着一层油脂,
口感柔滑,鲜香至极。
跟烹制腌笃鲜相似,
演唱京剧,
也需要“慢工出细活”。
台上台下,历经时间的磨炼,
方能将角色的喜怒哀乐诠释到位。
随着时代的变迁,
一道经典菜会玩出新花样,
更何况是艺术文化的传播?
王珮瑜这位京剧传人,
从传统舞台走上综艺节目,
用新方式来推广传统文化。
快是一种时代的需要,
慢是一层人生的境界。
这就像苏州这座城市,
在快与慢之间,
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也能让腌笃鲜这样的传统味道,
不断地在传承中创新。
经常四处登台表演,
这次吃上正宗的腌笃鲜,
王珮瑜感慨:
吃到了童年的味道。
她从来不在外面吃腌笃鲜,
而这一碗,尝到的不仅是一口汤一棵笋,
更是对家乡,对父母,对外婆的爱。
没有沉淀,哪会有好的味道呢?
于菜,于人,于城市,皆是如此。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还有多少中国味道?
在《中国味道》里,你不仅能寻味,
还能感受到什么才是中国。
以“开启寻味之旅 守卫美好生活”为主题,
通过对记忆中味道的寻找,
探寻美食背后蕴藏的
中国历史、人文,和情怀。
舞蹈家黄豆豆,
寻找父亲生前所做的炒腰花,
追忆起家常味的温暖。
国际刑侦专家李昌钰,
寻找小时候母亲带13个孩子做的如皋蟹黄包,
重新品味家国的情怀。
“文字鬼才”马伯庸,
寻找8岁就离开的故乡所特有的美食对夹,
承载理不清的乡愁。
看似一档美食节目,
实则是为现代人找回快丢失的记忆,
为我们找回和故乡的那一丝联系。
五一将至,
无论你是选择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还是去一个心仪已久的他乡,
都会去寻找向往的味道,
每一种味道都有着它生长的根,
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
从草长莺飞的春天开始,
跟随《中国味道》,
一起看更广阔的中国。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