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认识,从朋友圈开始
朋友圈,那时候还是一个新兴玩意儿。大部分我这年代的人还后知后觉的聊QQ。每天在QQ空间里发表日志,转载文章,在相册里贴图,在农场里偷菜!
我并不理解,人们定闹钟半夜起来偷菜,是个什么概念?我们就是在QQ的游戏室里玩升级,一个通宵,刷分、通牌、叫骂,从赤脚到穿鞋、单车、卡车……一路飙升,不亦乐乎。
一个偶然的机会,四姐推荐我安装一个叫“微信”的程序,说好多人都在用,方便,网络环境下还能打电话呢!
有这好事儿?回办公室,迫不及待安装上,还和姐姐探讨怎么添加好友,怎么发送表情,还研发出了朋友圈的使用方法……每一个新鲜事物都会让我们乐在其中。
微信的页面变来变去。头像从花卉,天空,海洋,骏马到动漫,美女变化万千;名字更是五花八门,不胜枚举。开始不懂怎么设置的时候,每天看着朋友走马灯似的更改变换,压根找不到谁是谁,都是崭新的。唯有那个人,他的头像没有变过,是一座青黛的远山;他的名字也没有变过_羊扬。只看名字,感觉像一个熟识的老朋友。
刚用微信,发朋友圈是不可少的乐事。那时候我的朋友圈,内容多是生活的点滴记录,面对孩子远方求学的离情别绪,读过鸡汤文以后的感悟抒怀,甚至晚上做个梦爬起来也要记上一笔。回过头去看,就像普通人家的一日三餐,朴素而滋味寡淡。朋友的圈也基本是晒晒娃儿晒晒景儿晒晒心情。
通过朋友圈,也能渐渐地对一个人熟悉起来。那个人三个更新,就是这样。
1.“舔一口铁钉”
那是夏夜的凌晨两点多,暑气早退了。趁着暑假,在清凉的夏夜刷韩剧。正看的津津有味,突然有人更新朋友圈,竟然是那个“老朋友”-羊扬。(为什么一说羊扬,就有那个高大帅气善舞的男神杨洋的即视感)
这个点儿发圈?关注一下:
“舔一口铁钉,喝半瓶酒……”
读到这句话不是第一次。上次读,是写的在哈气成霜的老北京街头,一个板儿爷在酒馆吃酒,吃到兴起,眼一闭又猛地一睁,说:“勺一口钉子就一碗酒,那是倍儿美!”喝完了,小包儿袱一叠,怀里头一踹,蹬起板儿车就颠儿了,老北京货真价实的酒腻子。
现在这又是什么情况?几个意思?怎么看到这句话,让人心头一酸呢?令人窒息的孤独油然而生。什么样的人,在什么境况下,写出这样的句子……韩剧粉红泡泡噼啪碎了满屋。
没心情刷剧了,睡觉。
第二天早上再看时,羊扬的朋友圈又是空白的了,好像没发过一样。
……
“神秘兮兮的”,“怪蜀黍……”不管,得发个每日一圈,才不负这美好的暑假时光。
“白天不够长,所以我从夜里偷点时间”可惜啥也没干[月亮][月亮][月亮]天一亮,蝉就开始叫了,后来是鸡,各种鸟。听起来,好像只有鸟的叫声是有内容的,像俳句,长短句,高低声,传递着鸟世界的重要信息。新的一天开始了,现在开始做个倒头就睡的美梦吧[睡][睡][睡]睡到七点也行啊!”
2.“初生的小家伙儿……”
那个铁钉舔了有半年吧。
又一个冬夜,也是凌晨。(当年,我还是一枚资深的夜猫子。)我这刚墨迹够了,准备睡呢,看到“发现”那有个提示,朋友更新,“谁呀,也跟本夜喵一个节奏,瞄一眼再睡……”
点开一看,乌漆麻黑一个图片,微弱的光下,一只手臂托着的白乎儿的一小团。
“什么呀?也看不清啊,这大冷天的……”我咕哝了一句,赶紧钻窝睡觉。
外面这“凄厉的北风吹过”,感觉“漫漫的黄沙飘过”。尽管家里暖气已经给的很足了,双层玻璃保暖防寒的工作也给力,只是听着这半夜呼号的风声,还是不由得得缩在被窝里才行。
“那照的是什么呀?黑瓜老影的也看不清,好像下面有行字儿,是什么来着?初生的小家伙儿……”是什么小家伙儿,狗吗?猪?这深更半夜的,这大风号号的数九寒天……真会挑时候。好奇害死猫……也不好意思这大半夜的给人家评论里问吧……
关了灯,黑暗里听着外面的风声,是怎么也睡不着了。再一看,都快三点了,风也不停,觉也难成。
“不管,先问了再说。没准儿看到评论就是早上了,也不会觉得太突兀了”这么一想,就敞亮了,问问又何妨。
“您好,不好意思,想知道,初生的是什么呀?”问完踏实了。这个点还给人评论,本喵也是太神叨了,也是闲的五脊六兽的才会这样吧,哈哈,反正明天又不用上班,刚好是周末的节奏。咦,有更新。是回复!
羊扬:“羊羔”
十月:“哦哦,是吗?还没休息?怎么在这个点儿啊?这数九寒冬,大风号号的……”
羊扬:“嗯,刚弄清,到时候了,瓜熟蒂落”
十月:“哦哦,这大半夜的不好找兽医吧”
羊扬:“不用,我自己能行”
十月:“你还能那啥?天呐,太厉害啦!我看刚生的小羊羔那么小,咋做到的”
羊扬:“干这个什么都得会……”
十月:“这么冷的晚上,不得冻坏了呀!那小羊羔看着真心可爱”
羊扬:“得在室内。生下来以后,得给他都擦干净了。是可爱,刚生下来的小羊羔特别惹人疼爱。全身的毛又软又白,没有一根杂色,光滑得就跟缎子似的。那眼睛一睁开,就跟一汪水似的,特别干净。你跟他一对视,觉得自己整个都能被净化”
十月:“啊,真可爱!刚生下来会叫吗?”
羊扬:“羊羔,都会叫。不是咩咩的叫,是妈……妈……妈……地叫。你没在现场,你体会不到那种叫声是多么的能融化人的想象。尤其是,他那双眼睛看着你,冲你一叫,诶哟,那个感觉,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感受得到”
十月:“哦……”
放下手机,睡意全无。又更新一条自己的朋友圈,内容如下。
说来奇怪,很多时候,人看到一个东西,会联想或感受很多,慢慢的这东西就和那感受绑定了,形成意象。
如看到“男人”,基本就联系到像父亲一样高大魁梧的身体,粗壮有力的臂膀,责无旁贷的担当,不苟言笑的板正……当然,除此,还有智慧、绅士、细致,甚或矫情。这是我在现实中旁观提取到的。
如看到“巧克力”,不光吃,还会想到情人节、甜蜜、幸福指数;看到红玫瑰,想到“我爱你”,小资点儿的会想到那个“蚊子血”那个梗;
如看到下雪,会想“和你一起到白头”,而我们小时候都会跟农民伯伯一样欣喜,那是给麦苗盖上了被子,“瑞雪兆丰年”嘛!
若是阳春时节,看到遍野桃花,耳畔自动播放“灼灼桃花凉,今生愈渐滚烫,一朵已放心上,足够三生三世背影成双”,而我之前只会感谢陶渊明为我们链接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营建心中的桃花源……桃园主人更多是想可别变天,该授粉了,天气晴好花开得旺,果子才能挂的多。不过,现在她们也开始营销这粉色文化,打造了“桃花结”“情定三生三世”,想迎合大众口味喂满自己钱袋子。不过他们脑子里也许奇怪“这粉不囔的小花花,好看个啥子嘛……就城里人怪得很”[偷笑]
这个意向已经从感觉,变成一种文字符号,甚至会发展成标记烙印,成为追求“品格”之人的标配。它从出现,到形成,到不断的推陈出新,更多的应该是受文化传播和价值观的影响吧!土人有土语,洋人有洋相,不一而足。(我没研究过,信口一说,不负传播的责)
今天,躲在窗帘都拉得严严实实的小窝里,听着风,呼啸着号了半宿,从头到脚都觉得冷。像小时候的初冬,一夜嘶吼之后,天还不亮就要被残忍的从被窝里揪起来去,跟着奶奶去搂树叶(那可是北方冬天,取暖熰炕取暖的好东西)。看着矮胖胖的奶奶弯着身子,吃劲儿的拿着大扫帚,“刷拉,刷拉……”圈一片儿,再去那边叶子多的地方圈一片儿……那个蓬头的小丫头跟在后面,一手拉着巨大的柳条编筐,一手拿着弯好的铁丝串条,穿满一串,撸到筐里,再穿一串……树叶随着风飘,头发随着风飘,奶奶的扫帚顺着风扫“刷拉,刷拉……”往往一抬头,还能看到奶奶用她粗糙的手拂过我的头,整理我风里的乱发,暖我冻得通红的脸……
今天在这风里,有穿越感,隔了阴阳的世界和四季不断的更迭,牵着我的思绪回到老太太身边,我不愿睡去……
今天在这风里,有颠覆感,竟然有人用那么粗大有力的手,托着初生的羊羔,对视他如水的眼,洗涤自己浮躁的灵魂……今天,从那个人的文字里,竟读到了“柔软,干净,温暖……”
窗外的风还在肆意的吼,不过心里感觉好多了……今天,听听风,说些什么……
3.这雪下得,干净
冬天的北方,都盼雪。尤其是雪变节投奔南方之后,北方人更显示出对雪无以伦比的期盼与热情。
每每入冬,总会有各种暴出南方某地惊降大雪的帖子。
每每此时,北方的朋友的圈,就铺天盖地的上各种揶揄雪的段子。
如果幸运的,竟然下了雪,那朋友圈对雪的赞誉、感慨,壮观景象就可想而知啦。
我也怒赞了那天的雪,也在圈里遨游赏雪。爬到凌晨档,读到了那段文字,题目是:这雪下得,干净。
用怎样的文字写的雪,我记不起来了。只是笔下那清冽的雪光清冷的雪夜,桀骜的白杨光秃秃的枝桠,整个被雪覆盖了的干净世界;院墙边卧着的那只黑色品种纯良的獒的眼神,羊棚子里的羊白茫茫的挤做一团团,以及院子中央,那个挺胸拔背傲立苍穹的人,像一根钉子,直挺挺地刺破雪地,刺向天空……
这样的画面,就定格了。
所谓朋友圈,也就是这样,打开了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