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处的时代,无时不在变化,而现在这种变化一直在加速,呈指数上升趋势。在急剧变化的时代里,尤其是身处变化最快的核心十大城市,我们的工作、生活节奏也不由得加快。尤其是身处于互联网工作环境中的同学们,更能深刻感受到,我们的宿命就是一路狂奔。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我们如何能保证高质量同时高效率的工作,是生存的最基本能力。
虽然说不管工作,还是生活,我们应该分清轻重缓急,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越快越好。但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高质量同时高效率仍然是非常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能力之一。那么如何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
工作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因为追求效率,往往无法保证质量,有时候甚至因为追求效率反而达不成效率。往往一件能够10分钟搞定的事情,在下手执行之前,没有经过仔细的思考和检查,导致事情完成之后,并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回头检查发现,是某个步骤做错了,不得不重新开始,而且往往出现重新做一次仍然发生错误的问题。写代码跟我一样比较马虎的同学可能对此会有比较深的体会,往往代码跑了十几分钟甚至半个多小时之后报错了,才发现是自己执行之前没有仔细检查,犯了低级错误。在认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发现要改变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习惯既成,每次写完代码之后立刻执行成了惯性,然后等待报错或者结果出来之后不是自己想要的,才返回去检查代码问题。本想尽快出结果,结果花费的时间比原本应该花的多了三四倍甚至更多。
也有的时候,类似的工作,隔三差五的需要做一次,每次做的步骤都差不太多,但每次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从头做起。
所以这里有三个问题:
1. 行动太快,而思考过慢。代码已经开始执行十几分钟了,才想到好像有个地方写错了,不得不杀掉程序重新执行。流程图完了,PPT写了一半了,才发现流程、框架想错了,删掉重来。
2. 有些坏习惯,是效率的杀手。比如粗心大意,比如想当然,比如迷之自信。虽然粗心写错代码是在所难免的,毕竟量级太大,但如果写代码是你的生存之本,粗心大意的坏毛病就应该能改多少改多少。
3. 没有沉淀,没有把重复性的、模式化的工作模板化的思维。
针对第一个问题,行动太快其实不是问题,思考没跟上行动速度是问题。需要培养快速思考的能力,日常工作中多思考,多总结,多沉淀,思考多了,思考的能力和速度会有质的改变。行动过程中没有持续思考也是问题,往往我们开始执行之后,就不会再仔细思考,等到结果出来之后发现不是我们想要的,才会去复盘,寻找问题原因,但如果工作开始执行之后还在持续思考,就不会走远,发现问题也能及时修复。
我并不完全推崇所有事情都必须经过深思熟虑确认完全没有问题之后再下手,因为在善变的时代,能够把握正确的时间节奏是非常关键的,太早或者太晚,可能都会错过时机。例如如果你是一个职场菜鸟,Excel玩的并不溜,老板突然派给你一项紧急的工作,用Excel加工一份数据出来,你会怎么做?可能大部分职场菜鸟,会直接上手开始做,遇到问题问同事,或者问度娘,重要的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产出成果。但如果太过于深思熟虑,你可能需要考虑,老板以后会不会频繁要求做同样的工作,需不需要做一套模板出来,把这种共工作做成可复制性非常强的工作,这样的话以后的工作效率就会非常高。如果考虑这么多,到最后你可能需要学习如何做一套兼容性很强的模板,学习难度加大,问题变多,很可能在规定时间内无法产出需要的成果,老板一生气,你可能连使用模板的机会都没有了。当然在交付工作成果之后,需要回头仔细想想,是不是需要补齐更多的Excel技能,是不是需要模板化,来提升后续的工作效率。
针对第二个问题,还真没发现好的解决方法,亏吃的不少,记性也长了,但每次一做事情,就把这些统统抛到脑后了。一来大概是亏吃的还不够大,二来习惯确实没那么容易改,要不然称之为习惯呢。所以需要平时多多告诫自己,目前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
针对第三个问题,需要在做事情之前,高瞻远瞩一点,考虑一下这件事情是一次性的,还是可能需要重复执行的,不管是天、周还是月的频率,如果可能需要重复去做,再考虑一下,这件事情,能不能沉淀一套固定的、高效的执行方法,能够在下次执行的时候,直接沿用之前的方法。这需要有高瞻远瞩的能力,也需要有总结和沉淀的习惯。
当然提升工作效率,远不止这些问题和方法。不同的工作种类,需要不同的方法,不同的人,效率提升的门槛也往往不一样,能够发现和分析自己存在的问题所在,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高效的工作方法,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