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134
卷三·经脉第十
13/23
原文:
肝足厥阴经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过”字误,当为“环”——译者注)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溃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
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原文译文对照:
~~~~~~~~~~
肝足厥阴经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
足厥阴肝经之脉,起始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侧缘,
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
沿足背上行,经行间穴、太冲穴,至内踝前一寸处的中封穴,自踝骨之上越过,继续上行于小腿,经三阴交穴、蠡沟穴、中都穴,再上行一寸,自此处交出于足太阴脾经之后,
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过”字误,当为“环”——译者注)阴器,抵小腹,
经膝关穴,上走腘横纹之内侧端头之曲泉穴,沿着大腿内侧,经阴包穴、足五里穴,阴廉穴,向上汇通足太阴脾经于冲门穴、府舍穴,又回转,下入阴毛之中的急脉穴,遂继续向下、左右相交,环绕生殖器,复又向上,交汇于生殖器之上——任脉的曲骨穴、中极穴和关元穴,并自此处继续旁斜而上,抵达少腹(小腹两侧,即脐以下腹部之两侧),
挟胃,属肝络胆,
挟行于足阳明胃经之外旁,经大横穴,在章门穴与期门穴之间,本经气血归属于肝经,并下行到日月穴,与足少阳胆经相通络,
上贯膈,布胁肋,
自期门穴向上贯穿过横膈膜,行于足太阴脾经之食窦穴之外、足太阴脾经大包穴之里、足少阳胆经渊腋穴之上、手太阴肺经云门穴之下,把本经血气疏布于胁部(腋下腰上、胸后背前)之肋膜,
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
肝经之内行而上的气血,自胁肋间,在足阳明胃经的人迎穴之外,沿喉咙之后循行,上入頏颡(鼻咽部,即喉咙的上孔),循行于足阳明胃经之大迎穴、地仓穴、四白穴之外,上连目系(眼球后方与脑相连系的一切组织),
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上出于额头处足少阳胆经阳白穴之外、头临泣穴以里,与督脉相汇于头顶之百会穴;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本经在头部有一条支脉:从目系下行于任脉之外、本经之里,下至颊部之内,交叉环绕于口唇之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本经之体腔内有一条支脉,是从先前自期门向上穿过横膈膜、行于食窦穴之外并大包穴以里的那一支,所分出的别络,此别络也上穿横膈膜,再上注于肺,在此与手太阴肺经相接。又因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网膜),而网膜与肝血气相通,肝所收发之气血皆属肝经,故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于肺内及中焦两处,彼此相接。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溃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
若本经受外邪侵袭,则本经所过之处皆可能表现出病变:腰痛不可以俯仰;男子睾肿卒疝,女子少腹肿起;严重时会咽喉发干,面色黯淡如尘土,毫无光泽。
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
若外邪侵袭本经,会主要体现为肝脏的病变:胸中满闷、呕吐气逆、腹泻并完谷不化、像狐狸一样夜间不排尿的狐疝病、遗尿、小便不通。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以上足厥阴肝经的种种疾病,属于邪气过盛引起的,就用泄刺法施针;属于正气虚衰引起的,就用补刺法施针。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属热的病症,就采取用力速刺、快进快出的针法,以利于泄放病邪;属寒的病症,则因有寒痺在分肉间,故须虚留针经久,以待热气汇集,从而补实正气。
陷下则灸之;
若经络中血气减少,以致脉虚下陷,则用灸法更合适,以火气壮旺经脉,宣通经络、补实正气。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若既非邪气充盛、也非正气虚弱,而是仅仅因为经气运行失调所引起的疾病,就在本经的腧穴取刺调治。
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
所谓邪气过盛,即寸口处脉搏的跳动,比人迎处脉搏跳动大一倍;
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所谓正气虚少,则指寸口处脉搏的跳动,反而小于人迎处的脉搏。
~~~~~~~~~~
老黄历择吉,2024.5.16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33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