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读书笔记
《断舍离》《断舍离——心灵篇》《断舍离——心灵减负篇》
我们就好像一个杯子,装了大石头、小石头、沙子和水,如果不清空一些出来,我们无法放下鹅卵石、钻石和宝石······
——题记
第一分支:理论
“断”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从根源上断绝
“舍”是舍弃用不上的废物;
“离”是脱离对过去的执念。
要想达到“离”的状态,就需要“断”和“舍”反复实践操作
从接受现状开始,改变现有的模式,坚持反复进行断舍离的练习,随机应变,自我管理,发掘属于自己需要的重要的东西,最后适合这种环境的人、事、物自然会到来。
断舍离心灵篇倡导的是客观的自我审视,即接受自己此刻的状态和感觉,不做任何的评判。因为有些评判会带来更负面的想法,自我否定。
任何断舍离都是遵循“当下”是否需要,“当下”是否合适,“当下”是否舒适。。能决定“当下”的是你自己,得到自己的“许可”,允许哪些存在,哪些取舍,哪些脱离。
第二分支:状况
丢不掉的三类人:
逃避现实型——觉得很麻烦
执着过去型——感觉真可惜
担忧未来型——或许有天会用到
如何改善“丢不掉”的情况呢?
逃避现实型:大多是因为家庭不和谐,不愿意在家里呆。最好的办法是多跟家人沟通,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果你说你很爱家人,很喜欢回家,但是你家里的房间杂乱不堪、脏乱差的话,我不认为这是你最内心的想法(先不要急着否认,问问内心的自己,跟自己对话)。如果你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爱家的话,看看你在家中堆放的物品就知道了,如果杂乱的话,大多是因为你不想待在家里,不认可那是“家”的状态。。
执着过去型:执念于过去的经历,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恋,缅怀过去,现在是过去的产物,现在会产生未来,如果现在一味地缅怀过去,那么未来也只有过去。。。投资一个没有结果的项目,在已经投了大量金钱和时间的时候,你是继续还是暂停?为什么有些人明明知道是传销还是出不来?在股市是趁损失小的时候撤出来,还是等待它可能产生的回盘或是崩盘?
担忧未来型:最典型的就是囤积日用品,最夸张的就是囤积“纸巾”,就连精神科医生中村究先生都为自己囤积了一年半都还够用的纸巾。。我也是如此。
第三分支:操作方法
关于物品。对于已存在在家里的物品该如何收拾呢?可以按照“三分类”的方法,即“大分类”衍生“中分类”再到“小分类”。而堆放的量按照“七成满”——看不见的空间余留30%自由发挥;“五成满”——看得见的空间余留50%保持舒适;“只放一成”——装饰性的空间只放最低限量。收纳的东西如果只是乱堆在收纳箱里,那跟“断舍离”没有关系,也完全没有意义,不需要的废物依旧存在,依旧没有排泄出去,就好比排泄物,从小肠到大肠,只要不出肛门,就还堆在你的肚子里腐烂。“舍”也≠“全扔”,需要我们谨慎选择,按照自己“现在”自身的意愿、需要、合适、舒服等方面来选择哪些是该扔的废物,哪些是可以取舍,哪些是可以改造的,把物品放在适合它的地方,物尽其用。真实体验:在你能看见的地方的物品“被使用”的次数会更多,越容易拿取的越容易被使用。
关于练习。对于如何提高“断舍离”的能力,需要不断的练习,一开始会不适应,不需要强迫自己立马“乾坤大挪移”,从很小的地方开始,哪怕是小小的超市购物单。然后再慢慢扩大区域:书桌→卧室→厨房→客厅等等。
关于自身。自己跟自己对话,问问自己现在的感受,问问对正要处理的物品的想法。冥想、自我审视、善待和尊重自己都会让我们对物品做出更好的选择。高档品既然已在家,为什么不好好享用呢?难道真的配不上吗?还是你不愿意改善自己?不愿意对自己好?
第四分支:是我实践之后得到的
不得不说“断舍离”真的太神奇了,在我看了半本《断舍离》的时候,就对家里进行了“大扫荡”,光是厨房我就搜出了3大包“废物”。在“丢垃圾”的过程中,便秘的我,2次~~~~而且原本杂乱的冰箱、柜子等地被我整理的井井有条的时候,别提多幸福了。
后记:“断舍离”前的我是这样的:家里被我堆了很多杂乱的东西,每次搬家都是我最痛苦的时候,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但又不舍得丢弃,总觉得还能用的,丢了多可惜啊,好浪费,万一以后没有这么优惠的东西了怎么办呢?以前我也常常会为了赠品而购买当时并不想吃的饼干,说服自己说“以后会吃的”“这个赠品很可爱,反正不花钱”“反正这个口味的饼干我喜欢,当早餐吃也不错”等等诸如此类的,而事实证明,很多情况是“强迫”自己当早餐,更有放到过期还没吃的东西。对于“丢不掉”的三种类型,我是“很好”的占全了。
而现在的我,已经减少了逛街、逛淘宝,增加了看书时间,学习时间,早起、晨跑,早上从5点醒来就一直“忙碌”,却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