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五是双赢思维,提供了最好的一种互赖关系的思维方式;而习惯六知彼解己则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
我们在与别人沟通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真的听懂对方在表达的是什么吗?如果我们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根本就没有听懂对方在表达的意思,实际上这这种交流是无效的。就好像是我们中学时做数学题,如果连题目都没有读懂,是没有办法正确解答的。有效沟通,不能单靠技巧,信任才是基础。有了信任,才能够建立彼此的情感账户,最终实现心与心的交流。那么,移情聆听,就是一个深入了解彼此的沟通方法。
很多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摩整个世界,认为整个世界的运转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运转的。当然,这听起来是有点荒谬,不过,在具体的事情当中,人就是会这样。作为一个八零后,我相信很多同龄的朋友都有类似的经历——学生时代的父母基本不会懂我们在想什么,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以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来要求我们。比如,我们在表现出来对于学习的倦怠之情时,爸妈可能说的最多的就是那么几句:大家都很苦;再坚持一下就好了;我们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似乎很少有家长真的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思考,即使最终我们还是要坚持去学习和考试,但是整个沟通交流过程的失败,总会让我们颇感无奈。结果,父母感觉孩子不知好歹,不能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而我们又感到自己非常孤独,内心的声音没有人倾听。移情聆听就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个问题,因为这种聆听方式是以理解对方为目的,要求听者站在说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如果能站在说者的立场上去聆听,那么即使最后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倾诉者也会倍加感激,他的内心得到了滋养。
为什么移情聆听能产生这样的效果?我们人类,在物质上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最大的生存需求是来自于心理的:理解、肯定、认可和欣赏,它们就好像是心理空气一样,是我们保证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移情聆听正好给予了对方这几个方面的感情,倾诉者感受到了对方的理解和尊重。不过,移情聆听者需要有足够的安全感,因为他首先需要敞开心扉,被对方影响,这样才能理解对方,然后才能试图去影响对方。就好比我们去医院看病,医生要先给我们诊断之后,才能开药方。如果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对方的“症结所在”,自己在这边如何费力都是徒劳。反过来,看病的时候,我们对诊断有信心,才会依据诊断开药方,进而相信药是有效的;倾诉者也一样,他能感受到我们是靠谱的,接下来的交流才会顺利有效。
我们往往做不到移情聆听,是因为会有四种自传式回应:第一,价值判断,实际上是让自己大大脑中只有“接受”或“不接受”两种极端的选择。小时候看电影,总喜欢问“这是好人还是坏人”就是价值判断的表现。第二,追根究底,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对别人的隐私追问到底,极其不礼貌!第三,好为人师,把自己的经验作为教训别人的资本,其实没有哪个人喜欢被随随便便教育,况且,你的经验并不是一定适用于我啊。第四,自以为是,认为别人做事情的动机跟自己一样。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吃苹果,就武断地认为别人也喜欢吃苹果。我跑步是因为我太胖了,想要减肥,可是很多人跑步就是感觉很爽,确实不一样。只有摒弃以上四种自传式回应,我们才有可能做到移情聆听,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这样看来,沟通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们要在前期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准备,就跟医生诊断病情一样,他要时间学习准备的。
倾听不容易,而表达也是需要技巧的。品德好是前提,这样别人才尝试跟你沟通交流;至于交流的深入程度,取决于双方的感情。品德没有问题,感情又深厚,那么这个朋友是可以安静地坐下来听你倾诉了。这个时候,理性就很重要了,因为它是你能够合理表达清楚自己意思的能力。即使对方再努力做到移情聆听,你自己的表达完全没有逻辑,估计对方仍旧听不明白,沟通依然无效。
移情沟通真的非常重要,它位于影响圈的中心。跟相互依赖环境中的很多因素不同,因为大部分因素属于关注圈范围:问题、分歧、环境等等。精力放在影响圈,专注问题的实质,不至于空耗精力在关注圈。随着影响圈的扩大,关注圈慢慢也会受到影响,最后,影响圈会原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