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珠江新城……”三号线的上下班时间越来越拥挤了,此时的我挤在最后一截车厢的角落里,而周围的人即使在如此情况下还是手不离机,双目发亮盯着方寸之间:刷圈的、玩游戏的、当然少不了看欧巴的……
我靠在角落里,手里拿着理查德的《怪诞心理学》,看了将近一半,每当看到有趣之处不由地会心一笑,不经意间发出的笑声引得周围的人投来异样的目光。
棒球帽下的眼珠一转,略微一瞥周围,继而再次沉浸在阅读之中。
那么问题来了,我是否会因为周围的目光而觉得不好意思,然后就不再看书了?
我想大部分人会的。
父辈的理想绑架。
从小我们就生活在别人家孩子的传说的阴影之下,在父辈的慨叹往昔的“魔咒”之下,慢慢地我们变得越来越在意别人的眼光,总是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好。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总是听着老爸说以后上大学一定要上清华或者北大,于是在我那幼小的心里就留下了这样的观念:我一定要上清华或者北大(那时候也只认为只有这两所大学)。
后来,慢慢长大了,明白了老爸所说的话,因为他自己没上过大学,总是觉得只有上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并且要上最好的,出路才越好。
说说现在吧。
现在很多家长忙着孩子出国、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
我也无意吐槽,但是这不正是理想的绑架吗?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出国,你也想着送孩子出国;看到别人家孩子报班,你也给孩子报……
很多人认为这是攀比,但是这攀比的背后你能说不是父母对于自身所缺的理想的一种绑架吗?我想“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所包含的不仅仅是爱,更有一种安排孩子命运走向的强权,他们害怕孩子被社会淘汰、周围的同事朋友的眼光。
从肾机说起。
从诺基亚的辉煌到肾机火爆全球,我自己买的手机就只有一部小灵通,现在所用的5S还是老弟用过一年的二手货。
到底是什么成就了肾机?使得这么多人疯狂追捧?
人们都有一种从众的心理,说白了就是在意外界的眼光。
前段时间,同事一年的一个小姑娘在年前去了一家医美公司,做的是整容相关的业务,几乎每一天都在小伙伴群里听到小姑娘的吐槽,因为她做到的是平面设计,所以就会接触到客户前后的对比照。
有时候我想真是难为小姑娘了,居然每天面对这么残酷的现实。
有一句话很适合那些去整容的人:若要人前显贵,先要人后受罪。
想想都觉得可怕,外界的眼光竟然可以让人在脸上动刀子和注射有后遗症的东西。
ps:每一次写文章我都感觉在重塑自我,写只是过程,思考才是最重要的;太多的时候是由于我们过于在乎外界的眼光而不懂得展现自我。
最近在看二志成的《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书中的故事启发性很大,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