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行业跳槽到互联网公司,行业风格转变的适应期很快度过,但是怎样做好互联网公司的HR管理,打造发挥行业人才潜力的平台,这个一直是困扰自己的难题。
在传统行业,听到更多的是 “公司该如何经营?”,就算是新鲜血液的90后,95后们,也不敢在自己老大面前使用 “玩” 这个失去传统行业威严的字眼。
完善的制度,严丝合缝的流程,每做出一项关乎战略发展的议题,都需要耗费周章,经过无数会议讨论后,才可推行。
但是在互联网行业,如果一个新产品的开发、迭代的发布要耗费几周甚至几个月时间评审,估计等不到发布之日就被淘汰至奶奶辈的产品了。。。
从和新领导们接触的第一天开始,就不断的听到一句话 “要懂得互联网公司怎么玩。”
很喜欢“玩”这个字眼,符合互联网年轻工作群体的想法。但是怎样玩,怎样玩好,就需要不断的探究。
因为每一个可以玩好的游戏,都会有明确的规则。“创意喜欢限制”。
福特曾经说过:“与毫不设限的研究环境相比,这种强制性条件更能激发我们在生产和销售方面的发现。”
有幸遇到这样一本书,讲述一个原生互联网大佬——Google的 “玩法”。
从书中我们可以get 到以下新技能:
1、创意精英是什么样的人群?
2、吸引创意精英的方式?
3、什么是好的战略?
4、什么是互联网企业的文化?
1、创意精英=过硬专业知识+充足实践经验+商业头脑+创造力
在没有看到这本书之前,一直被灌输的观念,更多的是 “经验大于专业”、“服从上级领导安排”、“本分做好自己工作”、“不要有太多想法”……
这些观念,一直在禁锢着创新的萌生,不敢或者不能表达自己的改进意见,务于虚的关系文化忽视实际的专业能力。
但是,这本书仿佛证明了自己一直隐藏的作风,也为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还是老祖宗的那句话 “打铁还需自身硬”:注重行业和专业上的最新研究;工作中敢于接受和承担,创造更多的机会丰富实践经验;站在公司立场,而非部门或个人的小九九。
2、吸引创意精英的方式
书中引用两个概念:“全员招聘”、“羊群效应”
“全员招聘”,即老生常谈,招聘工作不是HR部门的单独作战,而是全员出动,上至CEO、下周安保人员,都应参与到挖掘身边优秀人才的战役中。
“羊群效应”,书中举例将员工综合素质从高到低,分类为A、B、C三级,A级人才大多会招聘A级人才,但B级人才却不仅会招聘B级人才,还会招来C级和D级人才。
3、什么是好的战略?
互联网公司战略议题的主体永远都应该是“用户”。
“用户体验至上”永远是战略不变的信条。不论从口碑、使用,获得盈利的来源都是用户。市场上的功能替代品如此之多,如果让用户都用着不爽,那他们为什么不选择更好用的产品呢?
如今,“互联网+” 的概念层出不穷,上至传媒下至重工业,都在追求和互联网沾亲带故。
以前的用户不论是多么隐蔽,多么小众,只要被贴上“互联网”的标签,用户的关注度和曝光度都会被无限制放大。同样,放到 “互联网” 的万花筒中,任何细小的瑕疵带来的影响也是无限上升,替代性产品也如黑夜降临,所有的星星光耀闪现一般。
所以,立足于 “用户”,永远是互联网公司的战略信条。
4、什么是互联网企业的文化?
(1)“创新”
创新不单是企业中的一句口号,或者某几个人扛起创新的大旗。真正的创新是要企业不论从文化、制度、流程,都应以鼓励创新为主线。
书中讲述一个企业资源分配机制——“721分配理论”:70%的资源分配到核心业务,20%的资源分配给新兴产品,10%的资源分配给全新产品。保证核心产品的竞争优势的同时,激励创新的萌生。
(2)“挑战”激励“创新”
创意精英都是拥有强大自驱力的群体,他们需要被认可。
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出最难的问题,让创意精英们疯狂的发挥自主能动性、被创意吸引集结、不断地迎接挑战。
(3)开放的沟通机制
创意精英们需要开放的沟通以碰撞出创意点子的火花。
Google每周五都会举行TGIF大会,由两位创始人亲自解答员工的各类问题。解决员工问题的同时,激发主人翁意识。
70年代开始,中国制造业百废待兴;80年代中期,中国制造业飞速崛起。制造业发展了几十年才奠定了如今完善的管理体制、科学的运营流程的管理基础。
相对于沉淀了数十载的传统行业,互联网行业在运营机制、管理模式上都需要后人不断的尝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