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完孩子的第一份工作,我换了行业降薪从零开始,打鸡血一样的追梦路上,我妈看不下去了:
“闺女,做回老本行吧,工作稳定,薪酬丰厚,还能有时间带娃,人要现实啊!”
追梦的路上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坚定的信念让我不受父母的影响,但耳边的呱噪久了,心里升起一团无名的怒火,冲妈妈喊完“少管闲事”以后,我摔门离去。
紧跟着我发了一个朋友圈吐槽“跟父母三观不合怎么办?”一位陌生的朋友秒回复“你是要嫁给你妈吗?”
一句调侃的言语,却突然让我惊醒:哦,原来问题的结症在这里。
互相理解本就是人生一道高难度的题。
01
你眼中的儿女就是父母眼中的你
妈妈群里面总充满了晒娃和吐槽两种声音,晒娃党基本上都是晒的奶娃娃,等娃会跑会跳有自己的“主见”了以后,晒娃党几乎都变成了吐槽党。
“我家宝宝总是乱扔玩具,跟在他后面捡,不收拾的话,家里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了!”群里一个妈妈吐槽到。
另一个宝妈连忙接话:“我家也是耶,跟他说了很多遍玩完了要收拾好,就是不听···”
“我家宝宝也是呢···”其他宝妈都附和道。
“扔玩具算什么,等你们陪孩子做作业就知道收拾玩具有多幸福了!”另一个宝妈又开启了新一轮的吐槽。
而立之年的我们,在面对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时,都会一秒钟变成无助的小孩:为什么父母不像谁谁谁家的父母一样开明,为什么他们不能能接受这样的自己,为什么他们总想改造我?
但父母也有同样的烦恼,也许在一个麻将桌上,也会和牌友吐槽:我家闺女怎么那么任性呢?我儿子为啥就是不接受我的建议呢?为什么子女都那么不听话呢?
你眼中的儿女就是父母眼中的你,你和父母犯了同样的“错误”:都想改造对方,都在想对方听话。
02
父母的人生任务不是爱到让你满意
工作不顺,应该是原生家庭的问题,找不到男朋友,肯定是原生家庭的问题,婚姻不美满,大抵上也是原生家庭的问题。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原生家庭就像个替罪羔羊被扣上了很多罪名。
再加上太多感人肺腑的电影作品和文章,这类艺术作品让我们对父母的期望值越拔越高。
大学同学的父母在北京给她买房付了首付,你觉得这是父母应该做的;
同事辞职,她父母拿出棺材本支持她创业,你觉得这才是懂得子女的父母;
表哥结婚,父母给他准备好了婚房和彩礼,你又觉得这才是父母爱的真实表现!
不断找着父母的错处,又不断盯着“别人家的父母”,总是用“神爱世人”的标准去衡量“肉体凡胎”,理直气壮地认为父母应该懂你、无条件的支持你。
都是成年人,凭什么必须父母让步?即使父母能惯着你,这个社会也不会惯着你。
父母没有活成电影范本,你也不是什么出类拔萃的子女,父母有父母的问题,而我们也不无辜。
03
疏而不离才是正确的相处方式
已经在肉体上享受了父母的服务,精神上假装顺从就那么难吗?但生活中的我们总是如此,享受着家里干净整洁的同时又厌烦父母的唠叨。
又要父母和你三观一致,还得对你无微不至,他们又不用跟我们生活一辈子,为什么要用伴侣的高标准去和父母“较量”?
伴侣是你自己找的,既然要共度一生,肯定是高标准严要求,你会希望他跟你有一样的价值观,类似的人生目标,对你包容和妥协,能接受你的生活方式,你们是最亲密的关系。
但父母不一样,退一步讲,即便三观不合,你也不能换父母。
如果不想做妈宝男和巨婴女,你和父母都得学会独立,独立不代表漠视亲情,而是换一种方式相处,给予对方适当的关爱与支持,同时又能够守住彼此的边界,不用亲情去绑架对方。
要恰如其分的感同深受和不由分说的支持鼓励,找你男友和老公吧,父母真的没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
父母是60年代的人,而我们是80年代的人,相隔的这二三十年,我们有着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教育背景,接受到的知识,交到的朋友,对恋爱,对婚姻的理解都是天壤之别。
就算是同一个年代的一个个体要去理解另外一个个体都是难事,可以说不被理解才是常态。
能有共情是好事,没有也别去强求,把父母对你的不理解和不支持看作天大的烦恼,并且还想极力的说服他们,这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复杂。
成年人要明白一件事,这世上所有的关系都是千疮百孔的,没有所谓的完美,有爱就会有伤害。
一直都很喜欢港剧里的一句台词“一家人,开开心心最重要啦!”
也许我们矛盾重重,挂过彼此的电话,大声吼过对方,但终究会淡忘那些不理智的瞬间,哪怕不能理解对方的思想,我们还是能在一桌吃饭,心里深爱着家人,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