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八十年代初,鲁西北一个小农村。村里几乎都是刘姓。据家谱记载,约六百年前的明朝永乐年间,为补充因战乱(靖难之役)造成的人口减少,当时的朝廷从山西引入大量人口到山东、安徽一带,始祖刘原就是当时从山西迁到现在的地方,并在此繁衍生息,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十九代。至于再之前的家族渊源,因时间久远,已不可考。
我出生在一个“伟大”的家庭。爸爸从十几岁就响应国家招工,到外地去工作,而妈妈一直留在老家种地,一个是工人,一个是农民,所以是工农联盟,伟大吧。我是工农联盟的后代。儿时的春节都是在老家度过的,印象中到了上高中,才到爸爸工作的地方去过新年。因为在此之前,爸爸都是住职工宿舍,并没有自己的房子。所以在拥有自己的房子之前,有时候爸爸会回老家过年,有时候因为春节工作则不能回来。
今天要说的,就是我的儿时,过年的样子。
北方的农村,那时候冬天基本没有什么农活要忙,也没有什么工厂可以去打工,所以,年味从进入腊月就开始了。
腊八 扫房子
这里要说的倒不是吃腊八粥,从腊八,过年就算开始了,家里就要扫房子了,就是大扫除了。因为这个“腊八”跟“落下”谐音。除了地上,还有屋顶上,因为可能会结很多蜘蛛网,所以一定要用很长的扫帚把屋里顶上扫一扫。预示着以新面貌迎接新年的来临。
腊月二十三 送灶王爷上天
这一天是北方小年,最重要的事情是送灶神。有一种说法,就是如果家里有人在外头没有回来,则小年这一天不送灶神,要等到大年三十那天才送。在这一天,大人会在厨房灶王的案上供放一样糕点,非常非常粘,寓意就是要把灶王爷的嘴粘住,让他回到天上向老天爷爷汇报工作时不能乱说话。
从这一天开始,就真正进入过年的准备阶段。大人们会去赶集,买各种过年用的食材。买回来以后,就要开始做了。印象里做的最多的是各种油炸食物,因为那时候缺乏油水,有油有肉那就是好东西了。这时候做的食物够后面吃十几天,还好那时虽然没冰箱,但天气冷,不会坏掉。
除夕 请祖
这是过年时一项非常非常重要的事,就是请家里面逝去的先人回家过年,我们那通俗地叫“请爷爷奶奶”。而且只能由家里的男丁来完成这个仪式。大年三十早上,爸爸领着我,来到村后的祖坟地,挨个给各位“爷爷奶奶”们磕头,烧纸,告诉他们回家过年了。然后回到自己家门口的时候,放鞭炮,迎接祖先回家,等进到家里,要放一根竹竿在门口,包括院子门口和屋子门口,寓意是不要让“爷爷奶奶”走掉。进到屋里,会在屋子正中挂上“zhu zi”,这个词怎么写,我还真不知道。它是什么呢?是一幅字画,画的是松树,字则是逝去的祖先的名字,代表他们回来过年了。还会把家谱拿出来,放在桌上。然后会贡上好吃的点东西,以前都很穷,一般是三荤两素五大碗,好一点是五荤五素十大碗,另外还有过年必备的饺子,以及酒水。这样,“请祖”仪式就算完成了。
此外,三十这一天还得给家里的“神”们上贡、磕头,比如天上有“天爷爷”,地下有“地奶奶”,所以在院子里要给他们上贡,门口有“门神”,保佑小朋友不要被门槛绊倒,茅厕有“茅神”,也要端盘饺子给他。等等。
说起饺子,那真是我们那儿过年的标准配置了。三十吃饺子,初一吃饺子,初五还是吃饺子。当时是吃不够的,因为一年当中只有过年的时候能够吃到,不像现在,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不好的地方就是过年再吃的时候就没那么好吃了。因为饺子是过年的主食了,所以大年三十这一天,一家人坐在一起包饺子也是一个传统。有人拌馅,有人揉面,有人擀饺子皮,有人包饺子,一家人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边看电视。想起来就觉得很温馨。
正月初一 大拜年
因为村里都同宗同祖,所以拜年的范围几乎是整个村子。还有一个说法,拜年越早越好,等到天亮,“年”就已经跑了。所以一般凌晨两点来钟就得起床,煮饺子,放鞭炮,吃饺子。大概三点来钟的时候就要出去拜年了。而家里的老人则等在家中,接待来拜年的人。拜年在我们那不是说几句吉祥话就好了,而是要磕头的,而且要磕两个头,一个是给逝去的祖先的,对着墙上的“zhu zi”,一个是给你要拜年的人的。像我小时候,就得先给祖先磕头,再给奶奶、爸妈磕头,然后在父母带领下出门拜年。有时候拜年的人们会在大街上碰到,这时候就省事了,你会看到大家直接在街上就磕起头来了。拜年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血缘关系比较近的,就得要人家屋里拜年,排在拜年的前头,先去拜,一般会问问过年吃了几碗饺子啊,一种是血缘关系已经比较远了的,排在拜年的后头,就在院子里远远地说声,*爷*奶,我们来拜年了,过年好,然后磕头,就走了,这时候一般是血缘近的一大群人一起来的。等到大家在村里都走了一趟就各自回家,这时候就是家里老人出来拜年的时候了,因为老人也有辈分差异,比如,我奶奶就得去给年龄大又比她辈分大的去拜年了。顺便说一句,当时我在村里是辈分最小的。
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在这一天里,按习俗,大人们不会做任何家务或劳动,因为第一天如果做了会预示着一年都会很劳碌,一天轻松,预示着一年都很轻松。所以这一天连地都不能扫。小孩子当然更开心了,有各种零食可以吃,有新衣服穿,有鞭炮放。这一天的小孩子是完全自由的。
说起放鞭炮,我们小孩都是把一串鞭炮拆开,一个个来放。那时候还挺胆大的,会拿在手里点着后扔出去,让它在空中爆,还会把它放到玻璃瓶里,看瓶子爆炸的样子,会把它放到树洞里,看树炸开的样子,还会点燃扔到水井里,充分发挥小孩子的想象力,现在想来都觉得好危险,但当时只是觉得好玩极了。
正月初二 送祖
这一天最重要的事情是送“爷爷奶奶”回去。三十请祖的时候是各家请各家的,等到初二送祖则是大家一起送,所以非常热闹。村里的男丁们先是聚集到大街上,然后会分配烟花爆竹,一路走,一路放。这个路线也是有讲究的,要把村里的祖坟地都走一遍,几乎绕着村子转一大圈,才算结束。
正月初三 走娘家
这一天是专门安排走娘家的,其他亲戚家一般会在这一天之后,初四或其它时间。记忆里,每一年这个时候,妈妈会带着我和妹妹到几里地之外的外婆家。从我记事起,外公就已经退休了,是离休干部,曾当做我们县中学的副校长,所以家里的墙壁上挂着好多好多学生毕业集体照。每次去,外公外婆都会拿出很多好吃的给我们。在当时的我的眼里,外婆家是一个非常让我敬重的地方,每次都有朝圣的感觉。永远怀念他们。
正月初五 吃饺子
我们那有“破五”的说法,所以要包饺子吃饺子,把“破”包起来。
正月初六 买卖开门
按习俗,初一至初五大小店铺买卖都会关门。初六这一天开始,做生意的人家就可以开门迎客了。所以这一天鞭炮会放个不停。这也是年前要准备很多吃食的原因,因为过年这几天连菜也买不到。当然,现在已经不太讲究了,过了初一很多店铺就开门了。
正月十五 看烟花
这一天除了吃元宵,最欢乐的是孩子们可以看烟花。吃过晚饭,每个小朋友会举着自制的火把,成群结队走到大街上。而大人们则走出家门来到胡同口,点燃准备好的各种烟花,供村人们观赏。哪家会有好看的烟花,大家也都熟悉了。所以在村里的大街上一路走走停停,欢声笑语不断。
二月二 炒豆子
这一天家里会准备各种炒货。我最喜欢的倒不是特别脆的炒黄豆,而是面丁,用面粉加糖做成的一小块一小块的,再在锅里炒好。这时候一般已经开学了,小伙伴们会带着自己家的各种炒货去上学,与同学们分享。
这一天过完,人们心里的新年才算过完,开始安心一年的学习和劳动。
谨以此纪念逝去的童年春节,我怕再不写都要忘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