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我是从任爸的直播里听到的,方才翻了半天,出处却怎么也寻不得。大抵我与这句话的缘分,也是一期一会。
任爸在直播中说,人活一辈子,功名利禄归于尘土,唯有不同于他人的记忆,能证明你来过,活过。而大多数平庸的记忆,都会随时间忘却,只有那特殊的几个锚点,能串联起你的一生。这一生一世,不是活朝朝暮暮,而是活那几个瞬间。
正是因为清楚,自己的生活大多对他人并无意义,所以鲜少发朋友圈,也久不曾动笔。因着这句话,我开始觉得,也许是该记录下一些印迹,待老来多健忘时,凭着这些文字,这些照片,至少能回忆起,我的一生原来是这样度过。
(一)
重拾写作,也是近来之事。提起笔来,反而越来越感生涩,许多体悟到的感情,寻不到合适的表达,文字蹩脚,实在愧对大家的关注。
我自小是感情细腻的人,伤春悲秋的毛病尤为严重。我也一度想过,如果能理性一点,许多事也许都会不同。可惜天性如此,不是短时间所能更改。纵观古今中外,大文豪多是性情中人,往好处想,这样的性格也可算得小小优势了。
文学理论里讲,评价作品,至少应该有真,善,美三个维度。我深知自己的文章算不得美,善也勉勉强强,唯一能保证的是,我所写的每一个字,都是情之所至,忠于自我。
我在上大学之前,就知道中文系不是一个能赚大钱的行业,我从不指望它有什么世俗价值。我难过的是,以我现在的水平,甚至无法为我所选择的专业在学术圈里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
文学创作有作品传世,文学批评可以提供系统化的评价尺度,帮助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文学理论指导创作,自成一体。
可是在文学史上,也许我用尽毕生心血,都是在攀登早已插上标示牌的山峰。我看不到自己的印迹,我也难以想象,编排整理已经存在的作品,能对文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四年大学,学得越多,反而越觉得自己无知,我有很多不解,很多好奇,更多的则是羞愧,羞愧于自己的愚笨,羞愧于正统文学何以存世。
还记得高中的语文老师说,这是一个饿死诗人的时代,到如今,我不得不承认,这甚至是一个饿死纯文学的时代。当文艺青年这个词带上贬义色彩的时候,我告诉别人我在写作,好像变成了一种嘲讽。在新媒体,公众号,和网络文学的冲击之下,纯文学的出路何在?我只能沉默以对。
文学于我而言,是我体悟生命与世界的方式。借由它,我看清我是谁,看清来处与去路,看清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
我继续求学,除了真心挚爱,其实别无所图。胡适有言:“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现在想不通的问题,我想总有一天,我会明白的。
(二)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是焦虑的。我嫌弃自己永远在爆痘的皮肤,不够标准的身材,嫌弃自己总是失控的情绪,嫌弃自己不够优秀还不努力,持续堕落。这些焦虑带给我什么呢?最深处的自卑与懦弱。
人无完人的道理我从小就知道,可知道和懂得是两码事。也就是在最近,我才开始真正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个体,并将永远无法完美。说不清因何缘故,也许是茶,也许是禅,也许是最近遇到一些前辈。
我不再急吼吼地减肥,用力过猛地护肤,因为多玩了一会手机愧疚不已。我从心里觉得微胖的自己也不错,痘痘总会好的,不好也无所谓,每一个状态的自己都应该被认可。
我很想说点什么大道理,帮助那些和我一样焦虑的朋友摆脱这个大麻烦。然而这件事,好像是水到渠成的过程,实在没什么经验可讲,但愿我这点琐碎心得,能给挣扎在黑暗中的人们些许安慰。
(三)
赋闲在家二十余天,每当阳光照进书桌,我都会端起茶杯,看着日头一点点西斜,颇有人生如梦之感。
2018年,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准备考研,这是避不开的话题,个中滋味,非同窗不能体会。身在凡尘,金榜题名我当然想,除此之外,我确实也收获了一些分数之外的东西,过程本身自有意义。
成长永没有万事大吉的时候,所有的终点都是起点,如果说最重要的收获,那大概是我摸到了一点“在路上”的终极意义。
残雪消融,含着春意滴落在田野,万物复苏,周而复始。这青春啊,简直如同春笋,一层层剥落,一层层拔高,几场春雨不见,转瞬直插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