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曾有一个热门话题:去过100个以上的国家是种怎样的体验?
有个高赞回答说:懂得了这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天然正确和绝对的政治正确,能够接受别人有不同的三观以及衍伸出来的思考方式。
当我们见过很多人,去过很多地方,就会明白: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马路都要靠右走,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是一夫一妻,不是所有地方的葬礼都很悲伤。
一个人见识得越多,内心往往越包容,越宽和。
新文化运动的时候,北大有一个守旧派辜鸿铭。
在大家都在追求进步的时候,他还在留辫子。
因为观念不同,当时很支持新文化的人都反感这个晚清遗老。认为像他这样的人,不适合待在北大,纷纷呼吁开除他。
北大校长蔡元培却说:“厦门辜汤生性尤怪癖,然英文程度不浅。”
在蔡元培看来,虽然辜鸿铭与自己所持的观点有所差异,但他博学多才,有值得欣赏的一面。
果然,后来辜鸿铭主讲的《中国人的精神》系列讲座风靡北大,让无数学子为之叹服。
张方宇有句话说:最了不起的外出,是走出自我。
一个人如果总觉得自己是对的,他就会排斥任何与自己不同的人。
只有见识足够广阔,认知提升到一定程度之后,人才能走出自己,走出偏狭。
有个创业者说过一件事。他在创业前,特别讨厌拜神求佛的人。
他感觉这些人搞迷信,格调太低了,总是嗤之以鼻。
朋友圈里发现一个拉黑一个。
直到自己创业之后,他才明白,创业者面对巨大的压力与未知,求神拜佛并不是搞迷信,只是一种防止自己在高压下崩溃的调整方式罢了。
不伤人,也不伤己。
从那之后,他才改变了想法,对这类人从零容忍到接纳理解,朋友也慢慢多了起来。
柴静说:宽容不是道德,而是一种认识。
唯有扩大视野,深刻认识,对人和世界有足够的了解和体谅,才能做到不轻易责难。
存在即合理。
任何一种生活观念和方式都有它存在的缘由,不存在高低,也不存在对错。
打开视野,才能接纳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