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雅/文
8月1日,星火教师公益培训的第三天,上午安排的是导师们的模拟课堂,三名导师为我们展示他们的课堂。
秋芳的导师,胡培兴老师,今年是第一次腾出时间来参加我们的研修的,对于他的课堂我们充满了期待,新鲜的事物总是让人神往。
他的模拟课题目是《回延安》,这是一首新诗,诗歌的教学,是我的一个欠缺,从来不曾细细琢磨过如何对诗歌进行教学 ,这个课堂对我来说本身就是一个诱惑,为此,课堂上,我是始终不曾让思绪游离过的。
胡导由诗的开放性理解,层面的理解补充填空题“这是一首(——)诗开始,进而从小节的内容归纳深入,让我们用一字概括每一节的主要内容,因为这是我们教材人教版里面的,所以我反复上过这首诗歌,胡老师的提问,于这首诗,是个最基本的常识性提问,我很快就给出了答案:回-忆-话-赞-颂。之后有老师提出第四节有反对意见,认为“赞”和“颂”是一个意思,应该用“绘”字。胡教师没有直接给答案,而是让我们自己举手表决,有大部分人选择了“绘”字。胡老师似乎也是觉得“赞”和“颂”有重复之感,对于这样的理解,我保留意见,个人认为“赞”和“颂”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资料记载: 南朝梁国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赞者,明也,助也,昔虞舜之祀,乐正重赞,盖唱发之辞也。” 范文澜 注:“赞应作赞,说见《徵圣》篇。”
由此可见:“颂”是用于歌颂的文字,“赞”原本用于赞美,“赞”的范围比较广,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而“颂”是书面语,表达的感情也更深一些。
自然,我不能纠结于这两个字,于是思路跟随胡老师往下走,之后是用四个字来概括,最后找一句话来概括每一节的主要内容。一节课下来,胡老师层层推进的深挖掘,让知识与能力都得到了迁移。
第二节课李明哲老师的执教,课题是《“劝谏”群文阅读》。群文阅读这个概念提来也是已久了,在外出听课的日子里也听过好几节这样的课例了。可我们云南的教育教学总是走在后的,虽然考试过程中已经开始考群文阅读了,但作为课题进课堂却是在我们这边是没有听过一个老师开过课的,因此,对于这一节课,我是充满了期待的。
群文阅读的篇目有《曹刿论战》、《公输》、《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几篇都是人教版上面的文言文,所以对于这几篇课文,我是特别熟悉的。
几篇文章都是劝谏文章,于是,李老师画出部分关键词让体会含义以后围绕直谏和婉谏来区分,然后让我们思考: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这样的课让我不禁产生疑惑:这是教学生还是教老师,这是课还是讲座?这是群文阅读还是复习课?……我瞬间迷茫了。
第三节是沈庆九老师的模拟课,课堂是杨绛先生的《老王》。他也诸如很多老师一般,从“愧怍”一词入手,以课文的结尾句为核心,从“我”的“愧怍”反观“我”对老王的态度从“同情”到“愧怍”的变化,理解“我”和老王交往的实质,反思那种居高临下、缺乏真正尊重的同情,感受作者的自我批判精神。
从而抓住文章主题是再现“人类底层的光辉”来展开解读,他选取了很多老王与杨绛之间交往的细节展开,与其说是一节课,我觉得不如说是一个文本解读课来得更为准确。
《老王》这篇文章初高中都有,因此我们在初高中不同阶段讲这个文章的时候,自然是应该有所区别的。
在部编教材里,这篇散文是放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小人物的故事”,单元提示在内容主旨方面强调:小人物虽然平凡,但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
沈导抓住结尾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追问:谁是幸运的,谁是不幸者?
引导学生寻找老王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证据”和他身上散发出的“光辉”,我觉得很显然是一种文本的深挖掘了。
下午的安排是:人文采风,行走郎溪。原来是安排的是自由行动,后来还是统一行动了,全部一起去了郎溪的石佛山。
习惯于凡事先“备课”的我,才坐上公交车,我便开始查阅有关石佛山的资料,从资料中看到了一个传说故事:传说晋代延平人衍客在此结伴炼丹成仙。峡谷岩壁上巍然屹立一尊高约15米的浑然天成的石佛,故又名石佛山。据说在唐开元七年(719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后称地藏菩萨)年轻时出家为僧,渡海入唐,云游四海,寻找卓锡(和尚居留修炼处)。一年金秋,来此见山顶三块巨石,犹如三尊大佛,拟在此处卓锡,便向樵夫询问此山名称。樵夫答曰:“这大佛手起能撑住三十三尺云层,人谓之曰‘石佛撑云’。”王子思道,佛头是不能作卓锡的,便离开去别处寻找卓锡处。
一路走来,由于天气特别热,我连脚步都提不起,其实,对于在高原生活惯了的我来说,这点小山是没有任何困难的,只是酷暑的天气,于我却是呼吸都感到是困难的,半天的行走下来,特别疲惫,关于美景基本没有领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