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都说自己是真诚的,其实,敌人才是真诚的。所以,我们应该把敌人的抨击、指责作为苦口良药,以此更多地了解自己。患难之交真的那么稀有吗?恰恰相反,我们一旦和某人交上了朋友,他就开始患难了,就向我们借钱了。
——叔本华
这段话出自叔本华的撰文《关于朋友》。作者以一个哲学家特有的理智、犀利探讨了朋友之间那隐秘而微妙的关系。他说:“没有什么比告诉别人我们刚刚遭受了一桩巨大的不幸,或者向别人毫无保留地透露出自己的某些个人的弱点,更能确切地使别人得到好的心情了。”
古语有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道理,可是具体实施到自己身上,就不那么好接受了。就比如说叔本华的这句名言,大多数人初读并不会有愉悦感,因为这并不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句子。但,这是否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其实是一句真言?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他那细腻的剖析之中,或多或少确实戳中了我们心中那难以宣之于口的隐秘心情。但承认的话,会让我们心生不愉,因为被人们推祟备至的友谊在他看来不过是被美化了的东西。人与人之间,没有真诚的朋友,他似乎在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所以,自然而然地,不会有来自朋友的真言,只有来自敌人的。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以独立思索的精神来思考,肯定不是。
来自朋友的真言
从叔本华的观点来看,真言似乎只能来自于敌人。其实不然,真言也有来自朋友的。直臣的楷模魏征和一代名君唐太宗,一个敢于直言上谏,一个善于察纳雅言,共同谱写了一段流传千古的君臣相得的佳话。“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逝,朕失一镜矣。”这是对朋友、良师、臣子的最高评价。敌人的指责、抨击是真言,他直接指出了你的缺点;但来自朋友善意的批评更应该得到重视,因为你们分属同一阵营,你们有共同的目标、追求,因为朋友更了解你,更能帮助你提高、进步。但是似乎敌人的真言更容易让人接受,因为不存在情感上的牵绊,反而朋友的劝诫容易让人心生委屈,因为在乎,所以逆耳。从这个角度来讲,来自朋友的才是“逆耳真言”。
以一个乐观主义者的心态来面对逆耳忠言
真言逆耳,却是最有价值的语言。应当以一个乐观主义者的心态来面对逆耳忠言,因为这是朋友冒着被讨厌的风险向你提出的建议。你应当以开阔的心胸去聆听来自朋友的善意的批评,去接受、去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你应该庆幸,身边有这么一位真朋友在看着自己,警醒着自己,导正着自己。假如你对于朋友的真言感到反感、厌烦,那你就辜负了朋友劝谏你的美意,很有可能会失去这个朋友。那你的损失可就大了,不但没有机会反省自己的缺点,失去了提高自己的机会,而且丢了一位良师益友。
忠言逆耳利于行
忠言即真言,忠言逆耳之后有一个美好的结果——利于行。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一句逆耳的忠言都承受不了,又何谈实现梦想,成就一番事业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任何成就的取得,无不经过各种磨练,考验,无不是善于听取各方意见的结果,为了自己的进步,为了更大成就的取得,普通如你我,当要多听真言才是。
再回归到文首叔本华的一段话,他以一个哲学家理智客观的分析得出了这么一个理所当然的结论,似乎无懈可击。但是,众所周知,叔本华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似乎并不太相信世间有真正的友谊这种东西,我想他更想表达的是,真实不虚的友谊太过稀少,如果你遇到了,请一定要珍惜。他之所以这么说,其目的是否真的是让我们“逆耳”,从而驳倒他的结论呢?如果是这样,真要感谢他的这一番逆耳忠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