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知乎上讨论了一个最伤害孩子的方式,就是家长告诉孩子目标和条件,最后失信,比如“你如果考试得到前3名,就给你200元零花钱。”但是孩子达成结果后,家长开始反悔,破坏契约,当然他们会有更多的假设来为自己辩护,比如如果一次性给孩子这么多钱,孩子会乱花,会养成坏习惯,并坚信自己这一判断的正确性。实际上,就和他起初坚信自己是一个面对孩子诚实的人一样,他并不是多么了解自己,了解孩子,但是这就是我们的思考方式,逻辑上叫做条件论证,假设某个情景发生,某个结果就一定会发生。
条件论证指向未来的预期,但是实际上是为了影响当下,我们给当下的行为找到一个坚持的理由。也许你会感觉不真实,但是每一个当下,你所看到的,感知到的事物,从极端上讲,都有另外一种可能,不仅仅是这些事物的属性、样子和你观察到的不一样,很可能你本身就不是真实的,比如著名的思想实验“缸中大脑”,你以为的真实,可能只是一个在水缸中的大脑的感受,你的大脑被链接到几千万个电路中,给你提供一种假象,让你认为自己是真实的存在的,但实际上你除了大脑,其他的部位都是虚拟出来的感受。
这种可能性虽然很小,但是的确无法排除,那么你的选择是自暴自弃,还是勇敢的继续想象未来,抓紧当下每一次感动?我们持续做一件事情的动力在于有未来收益,所以可以忍受当下,如果你怀疑未来,就失去了任何的行动能力,哪怕是一种享受性的事件,他也期盼着长久。所以条件论证是给自己和他人积极力量的一种论证。
当我们启动这种思维,并且进入条件和结果的建立的时候,内心已经确信了。比如那些购买彩票的人相信自己一定能中奖,虽然不知道是哪一天,那些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努力改变生活的人,实际上也知道自己也许面临没有结果的努力,但是为了让自己有理由做一件事,必须借助未来的可能性的力量。
所以我们爱听成功的故事,尤其是起点比自己低,运气比自己差,但是最后逆袭的故事,他给予我们继续假设的理由,而这种选择论证是我们生存的重要的理念。让我们变得伟大,比如如果全世界都反对你,我也会在你身边,这句话并不虚伪,而是那一刻彼此是相信的,如同缸中的大脑的确被某个电流击中了,展现出来和情景相符的一种体验,继而相信自己能够做到自己的承诺。
实际上我们流行的绝大多数故事,都有一个选择论证的前提,让我们相信某些东西,在条件极其模糊的情况下,依然向往未来,去创造实现的条件。这样的逻辑是我们最底层的情感需求,一个人如果只活在当下,不相信自己的行为和未来好的结果有什么重要的关联,他是没有感召力的,会被完全的排斥,因为他带来的是最残酷的质疑:我们当下存在的价值。
有历史的民族为什么自信,有阅历的个人为什从容,因为自己过往的经历可以让他相信未来,相信自己的逻辑,越敢于大胆的假设,他不会质疑存在的问题,从历史中找到假设,开启自己的路线。实际上忽略和因果之间那些脆弱的联系,并不足以让历史经验直接导向未来。
但是,这就是我们的底层认知,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1、不断的呈现结果,然后进行重复,强调某个原因造成的结果,这种相关性会被认同后,变得越来越坚固。
2、尽可能的把假设进行简单化,起点简单了,才容易被理解。
3、任何结果只是过程,只要你没有给假设设定一个确切的时间和实现程度,就没有失败。
4、改变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就是改变他的假设。
5、用微弱的反馈来频繁的给予对方某个方向的反馈,他就会很坚定的坚持下去。
所以,全面是行动的障碍,完美是完成的敌人,我们何不去拥抱局限性,让自己在行动中实现自我的完善,不追求完美的行动者是最值得尊重的,而明知结果不确定,依然敢于坚定尝试的人,是人类最珍贵的英雄气概的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