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了新周刊的一篇文章,列举2020年十大内卷。赫然发现,“内卷”这个词,几个月来频繁地出现在我视野里,虽然不知道是不是互联网热词,但我却结结实实涨了一回知识。
2020年的万物,“皆可内卷”。但这种内卷,竟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例外现象。人类学家项飙把内卷形容为“不断抽打自己的陀螺式的循环”,背后则是缺乏退出机制的高度一体化竞争。
它一下子敲醒了我——原来我们生活中那些说不清道不明、越陷越深的感觉,就叫做“内卷”。分享一个体制内的内卷故事。
闺蜜是全日制中学,体制内人民教师一枚。用她的眼,冷眼旁观了一些教育体制是怎么内卷的。
2018年闺蜜准备了大半年,预备着评上某一个职称。考核分为两部分:上公开课和应试题。
据她自己所说,两部分都完成得很出色,尤其是公开课,因此她对于职称评定已经是志在必得了。然而毕竟天真地败了。事后,同样经历过评职失败的前辈,暗搓搓地问她说:“该打点的人,都打点了吗?”这位前辈“热心”地分享了这里面的门门道道,闺蜜这才惊觉这事儿的水有多深。
她说:放眼如今的教师队伍,只有极少数是一路佛系到底,不争职称不争名分,只安心耕耘着一亩三分地的人;大家除了“育人”的初心之外,更是三头六臂打通关系,为自己挣得好前程。因为你只要在这个体制内,就要遵守这个体制内的游戏规则。
体制环境又与别处不同,它的封闭性往往滋生腐化。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名利场了。
可是又能怎么办呢?就像文章里说的:我们不敢抛弃打工人的身份。体制内外,都要选一个民工当的。
这是现代人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