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无法说出我第一次思考哲学是在哪一天了。我只依稀记得,幼儿时期的我对这个世界有着千奇百怪的疑问。一次我被长辈问道:“为什么苹果、皮球这些东西会落地?”我摇摇头,脑海中升起一个问号。
“因为地心引力拽着它们。”我听到了这样的回答。
“地……??”我升起了更多问号。
长辈又说:“这个世界被众多物理规则束缚着,地心引力就是其一。”
我的大脑被问号占满了。规则?我只知道吃饭前要洗手是规则,十点半前睡觉是规则……这样说来,苹果、皮球也太听话了,它们为什么从不违抗规则?
如今想来,这不是哲学问题是什么?但这些问题只在我的幼儿时代一闪而过,再重新思考这些问题时,我已经开始长胡子了。
《苏菲的世界》中有个比喻:这个世界就是从魔术帽里变出的白兔,我们就是那兔子身上的毛发——这个无中生有的世界本身就是个谜。只可惜,只有刚来到这个世界不久的孩童还保留着对解这个谜的渴望,而我们成人则慢慢变得见怪不怪,疑问的火苗随着阅历的增长而渐渐熄灭了。
这个谜还要不要解?柴米油盐的难题已经够费神了,世界的本源是什么又与我何干?我也曾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人为什么要学哲学?
众多回答中,苏格拉底给出的说法简单粗暴:“不经过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不值得一过。听见了吧,人活一世,没想过哲学问题,其实就相当于白活了。
我很幸运,在老大不小的年纪,还保持着对世界乳臭未干的好奇;但我也渐渐发现“难得糊涂”的道理——很长一段时间,我被这些大问题所困扰,可思考到最后没有答案。我感到,我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求学。
真正开启了我哲学学习之路的一本书,叫做《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它带给我的哲学第一印象十分亲切,直白的世界观描述,丝毫没有晦涩的学术语言缠绕其间。儿时久远的、千奇百怪的问题被掸去灰尘,重新变得鲜亮——原来,我曾经有过的疑问,几千年以来人们一直在问!而且已经有了N种版本的答案!而且每种都足以令我信服!
于是,我就这样入坑了。我这才发现,这么多年以来,哲学像幽灵一样在我周围环绕,阴魂不散,我只能隐隐约约地感觉它。终于等到我心智完善的那一天,它趁虚而入,寄生在我脑中,吸纳我的一切知识为己所用。从此我见山非山,见水非水,再也无法摆脱它。
就这样,我开始了非科班哲学学习之路。按照大学的逻辑,学一门专业,先学它的发展史。于是我买下了这本:
真是脑洞大开的体验。各路英雄轮番登场,三言两语勾勒出一个瑰丽奇绝的世界,一个我曾习以为常,却不曾见过它真面目的世界。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从笛卡尔到黑格尔,书中的名字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被这光芒所震撼了,我走进了哲学的洞穴,却看到更深处闪着微光引诱着我。就这样,我一直读了下去。
前两天,我收到了一个哲学系朋友送的我一叠教材。她信誓旦旦地说,啃了这些就能考他们学校哲学系的研了。
我惊喜——看来有了它们,我也能冒充科班出身了,但于此同时,我也感到了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多说了,接着啃书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