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职场篇4
领导力是每个员工都要具备的基本素养
14.41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孔子讲到管理的事儿,他说居上位的人如果能够喜欢礼,就是以礼而行不代表着用礼来驾驭下民,因为你知道,礼这件事情是上层社会的问题,礼是君子大人这层的事情,下民并不讲究这个东西,所以上好礼不是说用礼做工具来驱使下民,而是他愿意遵守礼,他愿意依礼来处事,然后民众就易使了,为什么?因为名正言顺,礼乐刑罚都中,所以上面的人讲规矩,下面的人就变得好领导,胡适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在一个乱世当中,如果人们更多的讲规则,这个乱世就会变得越来越治理,但是如果在乱世当中,人们不讲规则而更多地讲道德,这个乱世就会变得越来越乱,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上层的人,需要的是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当你用礼制来约束自己行为的时候,下边的老百姓才会相信你,才会愿意跟着你一块做事儿。
3 .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这是说了一个在上位的人所应该表现出来的态度,居上不宽,就是一个人在领导岗位上,但是对于下属,没有任何宽厚的表现,没有宽容,上面讲过,君使臣以礼,就意味着你对下边提的是一个底线式的要求,所以下边有些事做不到,很正常,你要能够包容,居上得宽,你不能居上不宽,然后为礼不敬,就是不知礼之本,他不知道这个礼的本质是什么,他都没法调动内心,发自内心地去尊敬,去把这个礼表达出来,但是你注意很有意思,普通老百姓如果完全不知礼的话,他就不会为礼,没有礼这回事,不会为礼,但是这个人很虚伪,又要做这个礼仪,但是又不敬,那代表什么呢,他为什么要为礼,他是为了利益,他本可以不做的,他是为了利益做这件事,他没法调动内心去产生那个诚敬的心情,所以孔子说这种人,吾何以观之,没法看~孔子的意思就是不是什么好人,所以为礼不敬,是不知礼之本的原因,临丧不哀参加葬礼的时候连一点哀痛的心情都没有,你知道孔子说,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一天到晚都唱歌,高高兴兴的,整天嘴里都哼着歌儿,音乐家,然后子于是日哭,如果孔子今天参加了葬礼,哭了一次一天都不唱歌,因为临丧要哀这叫作慎终追远,就是你知道你的哀痛是发自内心,我们有很多人去参加,为了应酬去参加别人的葬礼,给人送一个白包,给人送一个花圈,等等,他只是为了社交,他只是完成了一个仪式,他并没有发自内心的感受到对方的伤痛,这个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大脑神经元不够发达,当大脑的镜像神经元不过发达的时候,我们看到别人难过,我们心里不难过,我们没有这种感觉,但是为什么一个人临丧的时候,你要庄重你要哀伤,是因为你能够感受道作为人类共通的痛苦,共通的难过,所以当你把这三句放在一起,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其实这三个表现其实就是一个表现,是什么呢?就是不仁,不仁,心中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和利益,当一个人心中只有自己和利益而没有仁爱之心,没有感受他人的能力的时候,他对于礼对于丧的这个礼节,他都不能理解,他都只觉得那是上边的一个规定,我们就按照规定来,但是他不会感受到本身的意义所在,所以归根到底礼的背后才是仁,所以归根到底礼的背后还是仁,我们内心需要培养我们柔软的有触感的对他人对这个世界,有感知的那个爱心,而不是一颗僵硬的官僚的,随着按部就班地在这个社会生活,当中混日子的那种坚硬的态度,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可以理解为宣导,可以理解为使用这个东西,政我用行政命令,我用行政的手段,齐是约束,就是我用刑罚来约束,就你出了问题我就上刑罚,所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就是当年法家所倡导的东西,就是咱们之间不用谈礼,不用谈义,我们谈的是规矩,你符合这规矩咱就可以,你不符合这个规矩就不行,所以这是现在国家,大量所使用的这种手法,孔夫子说,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叫作民免而无耻,就是老百姓可能会免于犯罪的责罚,就是他们可能不去犯罪,因为刑罚很重,在春秋战国然后到秦朝甚至到汉朝,大家不要被刘邦的约法三章给骗了,刘邦的约法三章是说给大家听的,假的,表面上说约法三章实际上汉朝是沿袭了,秦朝的很多制度,犯了错割鼻子,要砍腿,要削各种地方,各种各样的肉刑都还有,是非常严苛的,用这些严苛的手法,来管理国家的时候,民免而无耻,老百姓会逃避,老百姓会尽量可以做到尽量不犯法,但他无耻,他内心不觉得这是由什么问题,你怎么理解这种感觉呢?就是我只要不犯法,你怎么你都别说我。我只要不犯法就行,但是我内心并没有对自己约束,并没有向上的那个力量,然后孔子的希望是什么呢?叫道之一德,齐之以礼,就是我跟你讲的是德性,讲的是伦理学,讲的是道德,然后齐之以礼,我约束你的是礼,就这事咱们不用法律来说,不用说判你几年徒刑,你合礼不合礼,你这样做你面子上过得去过不去?所以你看《白鹿原》你就能够理解一点,讲的是整个中国的变化,就是白嘉轩他们那个时代,出了任何问题,都是唾沫星子淹死你,就是整个族里的人说闲话,你就受不了了,你觉得后脊梁被人戳的,在村里边没法呆了,这是宗族礼法给人们带来的压力,就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孔夫子说这样做德结果是什么呢?有耻且格,就是老百姓不但会有羞耻心而且他能够守规矩,当然品格也是这么来的,你也可以拥有品格,这是孔夫子的一个理想,但是今天的人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比如胡适先生有一个说法,很有意思,胡适说法是说,在一个混乱的社会里边,如果人人都讲道德,这个社会会越来越混乱,而在一个混乱的社会当中如果人人都讲法律,这个社会就会越来越规矩,所以胡适先生说你应该多讲法律,少讲道德,当然这里边有个前提,混乱,就是那个国家已经是乱糟糟的一团粥了,如果这时候,人们的价值观已经变成了,我要想尽一切办法多吃多占,想办法给自己私欲的膨胀,这时候你跟他讲道德,那他就游走在道德的边缘,为什么?因为法律是强约束,道德是弱约束,强约束是你必须要去做的事,弱约束时我倡导你做的事,我希望你做的事儿,所以胡适先生讲这个话也没错,在乱世当中,法律很重要,你要把它拿出来讲,但是孔夫子的理想是大同世界,他是希望这个社会好上加好,这个社会已经规范了,这时候我们应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让老百姓有更高的追求,所以我们读书,我们去了解,各种各样的知识,然后让大家能够慎终而追远、民德归厚、有耻且格,这是两种不同的治国境界,所以我们,不用拿孔子跟胡适先生辩论,我们要知道这是不同环境之下的不同的执政理想。
2.17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国君鲁哀公问孔子,怎么做老百姓才能服气,老百姓能够服我,这个很重要,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你把直的那些人,好的那些人推举上来,让这些真正能干的好人,能够被人看到,提拔起来,这时候则民服,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举枉错诸直,能使直者枉,枉(wǎng)不正直的人,所以你把正直的人提拔起来,把这个不正直的人打压下去,老百姓就服了,因为老百姓看你的价值观,就看你用什么样的人,然后如果你一天到晚,提拔的是那些不正直的人,而你把正直的人放在一边,老百姓就不服了,这里边讨论的是一个对干部考察的问题,自古以来,对干部的考察问题,都是一个难题,为什么你要知道,位高之人禁不住别人的琢磨,你说你能当上皇帝,可能也不笨,你是一个很棒的一个人,但是一旦你坐到那个位子上,你不琢磨别人,别人琢磨你,底下有一群人天天研究,怎么让皇帝高兴,怎么让领导高兴,怎么让领导觉得我很棒,这时候你很容易看走眼,你会觉得这人对你很好,干工作又有能力,因为凡是你说的事他就很重视,所以当一个领导自己膨胀要面子,要拉帮结派的时候,他就特别容易,举枉错诸直因为你所做的事儿,不是第一性原理,你所做的事不是说,我每年做这个事对于事业好不好,对于老百姓好不好,对于我们要完成的愿景好不好,而是你所做的这个事对于我们加强这个小团队好不好,对于我个人的权威好不好,对于我的面子好不好,当你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你所提拔起来的人,就糟糕了,这是非常大的教训,很多人最后都栽在这件事上,那什么情况下能够举直错诸枉你要有科学的体系,你要有基层的声音,然后你要学会权威的自我弱化,权威的自我弱化,和权威被别人弱化,是完全不一样的,你被别人整天挑战,你会很不爽,但如果一个权威真的有自信的话,你可以在会议上跟别人讲,你说这只是我的意见,未必科学,你们要研究以后再决定,因为这事你们说了算,这叫权威的弱化,当你能够做出这样的举措的时候,你发现面子并不重要,你的对错并不重要,你要的是这个事本身做得好,这时候能做到,举直错诸枉。举、拔这两个字是两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举是什么动作呢?上举,你是被下面的人举起来,当一个管理者,被下面的人举起来的时候,这个管理者往下看,我怎么能对下面的人好啊,怎么能让下边的人支持我。拔像抓娃娃机,从上往下,从底下从底下把这个人拔出来的时候,这个人要朝谁看呢?天天朝上看,怎么让领导高兴,怎么样讨领导欢心,领导喜欢什么,所以你发现我们选拔人才的制度,如果不科学,尤其在我们的企业里边,如果选拔人才的制度没有一定的规矩,没有数据做支撑,没有对于事业的这种关注,他眼睛永远朝上看,因为决定他命运的人是个人的好恶,这就是拔的过程,但是如果他眼睛朝下看说,我事怎么能够干得更好,怎么能够把数据做得更好,怎么样能够把这个事业往前推进,让我的员工觉得更好,这时候是举的过程,所以举和拔事两种不同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所以哀公在这个地方问孔子,老百姓看你的价值观,就是看你用的什么人。或者不同的人在你手下的命运,老百姓就能够看出来你的直和枉。
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有一天来问孔子,怎么样为政、管理,请教管理之道,孔子说先之劳之,之(代词,被管理者)就是民众,先之,就是你首先要走在他们前面,你首先要成为他们的楷模,然后劳之就是你得让他们干活,这里边有很多支持点很有意思,有本书《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领导课》讲到,一个管理者在成为团队的领导以后,你就变成了团队的大猩猩,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的一举一动,在团队的成员眼睛里边都会被放大,所以如果你要求人家不要迟到,你说我今天是因为堵车,所以我是有理由的,我昨天晚上谈判谈得晚了,每一个人都可以有很多得解释,但问题是你的团队成员,他会把你的行为放大,这就叫作先之,就是你希望别人做到的事,你自己首先要能够努力的做到,然后劳之这件事,听起来好像是要让他们干活,要让他们劳累,让他们参与进来,实际上这个牵扯到一个概念,管理者角色,我们讲过《可复制的领导力》这边就是说,管理者的定义是,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而很多管理者干了一辈子,都没有意识到管理者的主要角色是要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所以很多管理者特别喜欢干的事是亲历亲为,自己上手,然后自己跟别人抢着干,最后干的自己很累,结果效果还很糟糕,凡是特别喜欢亲历亲为的,什么事情都要插手的,这种管理者,这时候你发现底下的人既没有感谢,也没有成就感,同时他们也不知所措,就是上级如果什么事都管到,深入到细节里面去,底下的事儿没人干了,因为凡事都要你来插手,大家就不会干活了,所以别看先之劳之这四个字,蕴含着管理者角色在这里边,子路就是一个比较性急爱干活的人,所以孔子告诉他,你得想办法让别人干活,你要能调动他人的积极性,但同时你要成为他们的楷模,就行了,你把自己的德行放正,位置摆正,稳稳地坐在那儿,然后大家围着你转,开始干活,这就是为政之道,然后子路说请益,意思就是能不能多说点儿,就这四个字我听着不过瘾,无倦,你如果还想要做得更好的话,就是一个人做管理者,是会很容易陷入到惯性当中去的,人最容易疲倦的是大脑,就是人的大脑一旦陷入到惯性当中去,就是前面怎么做的,我也就怎么做,萧规曹随就这么做就行了,慢慢地会容易陷入到官僚主义的路径当中,所谓的官僚主义,就是不愿意再动脑子去思考这个问题,而只希望通过流程来解决,这时候你会发现在很多大组织里边,这个事儿能不能干,不行,虽然很好,但是流程上说不过去,我们明之道这件事是一件正确的事,但是没有人愿意为它去动脑子,去调整流程或者去做一些这种创新,我们说我没法干,这就是厌倦的表现,就知道这件事,对于组织是有好处的,但是大家不愿意去创新,不愿意去做调整,问题就是因为他们习惯于依赖过去的路径,依赖过去的体系,这就是官僚主义的体现,所以一旦一个人做管理者做的时间长了,很容易陷入到那种疲倦的态度当中去的,所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就是无倦的概念。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前面季康子曾经问过孔子怎么为政,孔子说政者正也,你只要正了,底下的人肯定跟着就正了,一个道理,所以这个其身正,不令而行,这里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飞将军李广,李广就是一个很木讷的人,长得也很朴素,也很一般,但是这个人的话虽然不多,在部队里面特别有威信,因为其身正,他做事做得特别的自己身先士卒勇敢,然后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士兵,爱兵如子等等,这个是在《史记》叫《李将军列传》里边,曾经有过介绍,然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如果你的身不正,你虽然有发号施令的权力,你可以发布自己的命令,但是执行起来会产生大量的偏差,然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来了,因为大家根本就不信服你,这里边我们可以谈到,管理者其实有两个力量,一个力量是权力,就是我们大量的管理者都会认为,我得有权力,你看到了一个组织里边,首先就问,人权在谁手里?我得有人权,财权在谁手里,我能不能签字,大家觉得有人权有财权,你才能够管理这个团队,但实际上对一个管理者来讲,除了权力这个力量之外更大得一个力量叫作影响力,就是很多组织里边都有那种非正式组织,这里面有CEO同样也有一个元老,这个元老虽然没什么职位,但是大家愿意听他的,他成为了一股力量,那他这股力量从哪儿来呢?他又不能干嘛,好多人觉得这些人是个麻烦,但其实你想想看,我们如果从正面的角度来理解这件事情,为什么管理者自己不能够建立这样的影响力呢?所以孔子在这谈的不是权力问题,而是影响力的问题,对于一个组织来讲,你要想获得影响力你自身正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影响力不能来自于交换和买卖,比如说我想收买这些人,我请他们吃饭,我给他们发点红包,这样的话变成了一个,小人结党营私的一个氛围,这种结党营私的氛围是短暂的,如果你是用这种短暂的利益结合,所形成的小人团体,它不是一个影响力,它还是一个收买关系,这种收买关系导致的结果,就是一旦这个利益没有了,这些人可能立刻就跟你四散而逃了,这个组织是不会有凝聚力的,所以正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也是使得整个组织的沟通成本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管理者要好好调动自己的影响力。
13-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这段话有争议的,解释是不同的,这个仲弓为季氏宰,大家知道给季氏给家宰是当时的非贵族,所能做到的最高的官职了,一共孔子有三个学生做过季氏宰,其中有被孔子骂过的叫作冉有、子路、仲弓,这个仲弓也是德行科之中的学员,所以他的德行是很好的,仲弓问孔子说怎么管理,我现在突然当了这么大的管怎么管,孔子给了他三个建议,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先有司,有司就是一大堆重职,底下的这些小官们,先有司就是你要先给下属做表率,跟对子路的建议是一样的,然后赦小过,不要求全责备,我们这里谈到一个领导力的话题,如果一个管理者不能够容忍属下的人所犯的错误,那属下的人就会手足无措,因为一个人在做事的过程中,不可能每一件事都做得完美,更重要得是就算他做得是对的,他也有可能跟管理者所想象的不一样,所以很多管理者把自己脑子里边,想象的那些行为,当做了标准的答案,这时候你去看任何一个人工作,你都会觉得虽然不错,但是还有在什么地方需要调整,所以你知道柳井正曾经讲过,他管理优衣库,在你要培养一个年轻人的时候,你觉得他不错了,你授权给他,接下来要做的一件事非常的重要,这件事叫什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这时候你就要学会说,看到他做错事儿的时候,你能够忍住,这种能忍住是培养人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个态度,所以赦小过,有一些小的过错,你可以不要看在眼里,看在眼里没有反应,这时候有司,有司众人底下的小官,才会知道该怎么样干活儿,才会有自己判断的能力,也愿意承担这样的责任,否则的话小过是纠不完的,纠不完的结果就是,大家根本没有方向,这里也呼应了《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领导课》一个关键的领导步骤,叫寻找关键要务,在这过程当中,需要知道我们近期最重要的那个目标是什么,只要是朝着这个最重要的目标去做的,你就需要重视,你就需要强调,而如果一个领导者出现的时候,各种小过都不放过,各种细小的问题你都需要插手都需要指出,底下的人真的不知道方向在哪儿,所以这一条非常重要,孔子的建议第一条,先有司,就是给下属做表率,接下来赦小过,举贤才一个公司的CEO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寻找人才,花大量的时间去跟人谈,杰克.韦尔奇说他每天98%都在跟人谈话,就是要不断地去发掘可以使用的人才,这个对组织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然后这个仲弓就问,焉知贤才而举之,就是那我怎么能够识别一个人才呢?我怎么能够知道这些人才都到哪儿呢?这是很难的一件事,实际上孔子这里边的答案应该是什么呢?就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个是识别人才的一个建议,但是孔子在这说了一句令后人有争论的话,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1.你把你知道的人才举上来就好了.你不知道的人才难道其他人会舍弃他们吗?意思就是你不要操那么多的心,你作为一个管理者,漏掉几个人才也是很正常的事,所以不要那么焦虑,你漏掉的别人会发现,因为你是先有司,你是给大家的表率,其他人也会帮你发现这些人才,这样解释很顺,2.但是后来在上博楚简,就是举尔所知是一类人知道的你是要举出来的,尔所不知是一类人,你不知道的这些人也要想办法把他举出来,然后人其舍之者,其他人忽略的人,甚至也是我们要照顾的对象,就是用这个断句的方法来解读,变成了哪一个人你都不要放过,每一个人才都不要放过.
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近悦远来,叶(she)公在前文当中曾经出现过,就是楚国有一个大县,叫作叶县,成语,叶公好龙,叶公是叶县哪儿的县长,叶公有一天,孔子周游列国到他那儿了,然后就问政,说我怎么管理呢?孔子就给他六个字,很简单近者悦,远者来,你先把你底下的子民,老百姓服务好,你能够让你老百姓的生活指数提高了,幸福度指数提高,大家开开心心的,这时候远方的老百姓自然背着儿子就来了,这就是近悦远来的道理,实际上影响圈,关注圈就这个道理,就是我们老希望看关注圈,老希望全世界都尊重我们,老希望全世界都知道,我们现在有多么的了不起,但其实你根本需要做那样的事,你只需要管好我每年身边的事,我们让中国人民幸福地生活,让中国人民能够很愉快然后我们出国以后我们的行为举止代表着我们国家的发展,我们的文明程度不断地提高,你慢慢就会发现有大量的人说我能不能移民中国,我想到这边来,现在这个趋势已经逐渐地开始冒头了,慢慢会发现近悦远来到今天都不过时.要提升人民的生活满意度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