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樊登解读的《少年发声》这本书,作者陈瑜是《少年大不同&人生大不同》创始人,上海青年文联副会长,上海市十大文化新人,上海青联委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原《申江服务导报》副总编,有近20年媒体从业经验、近10年公益和家庭教育行业积累。2011年发起成立“上海人生大不同公益发展中心”,旨在社会转型期为青年群体开拓多元人生路径,共举办数百场各类活动和课程。
本书作者为我们讲述了16个孩子的故事。他们有的读小学,有的读初中,有的上高中。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上海一位小学八年级的孩子小黎。因为患焦虑症和抑郁症休学在家。她就读于上海一所顶尖的中学,她身边的同学从小就参加各种补习班,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在考虑小升初,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的事情。
小黎在9月份的时候爬上了窗台想要跳楼,幸好被巡逻的家长发现,拉了下来。后来作者跟她对话,问她为什么要跳楼。她说不想活了,开学的第一天熬过去了,第二天就觉得自己要疯了,不想熬了。可是她妈妈还是逼着她去上学,怎么哭怎么闹都没用,当时她就想不活了,死在这个学校里。
作者问她是想吓她妈妈,还是……
小黎说,真的想死,当然也有吓妈妈的意思,如果有人拉她下来那就算了,如果没人拉,跳下去也没什么。
作者问她,难道就对这个世界没有一点贪恋吗?
她说,没有,因为除了学习都是不美好的东西,都是“不务正业”,但她已经不学习了,也很难回到“务正业”的状态中去,她觉得自己就是个垃圾,所以还不如一死百了。
是什么原因让小黎有了这样的价值观,觉得好成绩=好学校=好未来呢?
是我们这个社会被扭曲的价值观,以及全社会的教育焦虑。
我曾经经历过高考失败,当时觉得高考就是人生的全部,高考失败了,人生也就废了。可是我的外公跑过来鼓励我,他说,高考不是人生的全部,那么多人没考上大学不也活得好好的吗?每个人的能力都不一样,有些人能挑一百斤,有些人能挑两百斤,高考只是人生的一种选择,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还有好多别的选择。
后来在外公的鼓励下,我选择了复读,并考上了大学。
我想现在的孩子也是一样,人生并不是只有高考和工作这一条路。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心,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能开心的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成绩并不能决定我们的未来,它只是一种参考。未来好不好,取决于我们是否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是否愿意去探索和尝试,是否愿意找到那个我们愿意用一生去追求的目标和使命。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让孩子们可以说出自己的心声,也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