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枫叶
《解忧杂货店》是日本著名作家东野圭吾的小说,我是在高三时阅读这本小说的。当时是被“解忧”两个字吸引到的,心里想:为何区区一家杂货店可以帮人解忧?就这样我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看了小说,看完以后我对烦恼的解决有了新的看法……
最近,我发现《解忧杂货店》被改编成电影,而我带着对小说的痴迷,就去看了这部电影。它讲的是在某个偏僻的小镇上有家特别的杂货店,只要写下烦恼投进杂货店的信箱,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答,而回答的人是这家杂货店的老爷爷浪矢雄治。
小说一共讲述了五个故事,而电影只选了小说中的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鱼店音乐人”的鱼店之子——松冈克郎,在音乐梦想和家族生意之间的选择;第二个故事是“保罗·列侬”的披头士歌迷——和久浩介,在得知父母因负债潜逃之后离不离开父母的选择;第三个故事是陪酒女“迷途的小狗”——武藤晴美,在事业和人生之路上的选择。为了让电影贴近中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习惯,电影对三个故事都进行了改编,鱼店音乐人改成了小城音乐人,保罗·列侬的歌迷改成了迈克尔·杰克逊的歌迷,陪酒女陪有妇之夫改成了陪假冒的香港富商。
小城音乐人秦朗是一个北漂歌手,摇滚青年,在北京打拼多年,追梦无果。在咨询信和父亲的鼓励下,回北京继续追梦。一次意外的火灾,他为了救一个小女孩而葬身火海……而他的那首歌曲《重生》却在多年后红遍大江南北。
迈克尔·杰克逊的歌迷浩博,性格敏感内向,不爱表达,追星和漫画是他逃离现实的途径。家庭出现变故后,内心迷茫,向解忧爷爷咨询……长大后凭自己努力成为著名的青年画家,但是与父母的曾经是他心里的痛。
迷途的小狗张晴美,内心渴望成功,所以她不惜为了赚钱去当陪酒女。一边沉醉于物质的世界,一边内心迷茫,所以向杂货店投递烦恼信……经指点,投资房地产,成为一位成功女企业家。
电影和小说的共同点就是都让人感到温暖,也让人印象深刻,既没有沉重的故事背景,也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它们都讲述了故事中主角的忧愁,但每个故事的主角面对的烦恼是不一样的。有人因为家人闹心,有人因为事业迷茫,有人因为梦想不被理解而难过……他们就像现实生话中的我们因烦恼感到困扰,不同的是故事中的人物有人倾听他们的忧愁,而现实中的我们却很少去听别人的诉说了,或者说每个人都在往前走,已经忙到没有时间停下脚步去陪伴任何人了。
小说中的人物较多,且时空混乱,如果不稍加思考,可能下一秒你就不知道小说写的是什么。然而电影却把小说变得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更有画面感,理解起来更简单。电影的改编取舍得当,故事脉络清晰,时代背景也符合90年代的中国,这是这部电影的优点。电影中的解忧老爷爷浪矢雄治让人印象深刻,体现了整部电影的核心思想。他慈悲、充满关怀,他用他的人生哲理去帮助有需要的人,他明白来找他解忧的人需要的不是一个答案,而是一个鼓励。爷爷用他的智慧指引每一代人往前走,让每一个需要他的人感受到温暖。
“咨询信的答案,是在鼓励一颗勇敢的心”。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答案,答案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心里怎么想。去咨询别人是为了去确认这个想法,或者说是为了从别人那里得到支持。如果心中有梦就去追,如果心里有人就别辜负,如果有想去的地方就去看看,所谓忧愁不过是想不想这样做而已,而想与不想,一念之间。这就是我对烦恼解决新的看法。
东野圭吾曾回顾写作过程,发现他自己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人究竟应该怎么做?他希望读者能在掩卷时喃喃自语:我从未读过这样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