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个月的写作训练营即将结课,让我不禁感慨时间过的如此之快。
因为我还没有做到最好。
为什么同样的老师教学,别人的进步可以用神速形容,而我却如此缓慢呢?
时间未曾告诉过我。
但读完《精进》中《我们总是在重复地抓起沙子》这篇文章后,我有了答案。
一件事值不值得花时间与精力去做,需要我们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评估判断。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只关注到一件事情在发生时带给我们的即刻的好处,而忽略了这一好处是否可以持续下去,产生长期的效果。
我本人喜欢在微博上获得各类碎片化资讯。因为只需滑动手指,便可带我接收讯息、浏览文章,这种打发时间的充实感不言而喻,以至于放下手机后无比焦躁,只得再次点开微博不停刷新。这种无意义的举措就属于高收益、短半衰期事件。再拿减肥来说,贪图一时的美味偷吃一块蛋糕,却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减脂塑身,这也可以看做为高收益、短半衰期的事件。
由这两种角度可以组合成以下四类事件:
所以自省一下,不难发现,平日里我做的最多的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
因写作收集素材时,内心的小人却不断在我耳边吹风:看,这个新闻标题好另类,快点进去。结果顺着这个新闻跳到下一个新闻,素材没找着,文章也没写好。虽满足了一时的好奇心,但当初的写作思路已不复存在,仿佛掉入了书中所说的短半衰期沙坑。
而长半衰期事件却可以累积和叠加它的效益。我将长半衰期事件理解为复利,指在每经过一个计息期后,都要将所生利息加入本金,以计算下期的利息,即俗称的“利滚利”。
好比护肤保养,一天两天的光景是看不出它的功效,但日复一日的坚持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定有天壤之别。
长半衰期犹如一把时间之尺,丈量出具有长远价值的事物,提醒我们避免沉迷于短暂欲望的追逐之中。它使我们能更清醒的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追求什么,从而做出不会令自己后悔的选择。
投资家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介绍了“林迪效应”。按照他的表述,林迪效应是指:“对于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其预期寿命就会缩短一些。而对于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则可能意味着更长的预期剩余寿命。”
这个效应可以很好的解读经典作品的价值。
但我们的生活已被互联网紧紧包围,碎片化和无价值的信息的泛滥构成了一种“信息噪音”,严重干扰了我们对有意义的信息的判断。
朋友圈和微博这种碎片化信息会勾起人们的好奇,使之冲动浏览实则毫无意义。其实不难发现,正因对经典的素材缺乏积累,才导致了我需要在一堆信息噪音中捞取有用的信息,但这不仅阻碍了我的思考还加大了写作难度。
看到这里,你们肯定也知道了这篇文章给我的答案:
1.沉迷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中,只满足于一时的愉悦;
2.对经典作品阅读甚少;
3.倾向碎片化信息,无法有效辨析“信息噪音”。
那怎样才能向伟大智者一样走一条自主选择并可以一往无前的道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