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所因为周边村子拆迁而成为“孤岛”的村办小学,15位教师和156位学生,河南濮阳城关黄彬小学。因为2017年暑期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西安举办的“以美育美,各美其人”农村小规模学校培训,而结缘“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堂”,张凌老师说,因为这次培训与老师们开学后的探索与坚持,“现在沉闷的校园有了歌声笑声,单调的校园有了色彩,孩子们朗朗的晨读伴随着清晨的问候温暖着每一个老师的心。”
这是一所处于城乡结合部、生源流失严重的乡村学校,14位教师和112位学生,河南濮阳城关镇东方红小学。得益于今年八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南京举办的“寻找‘小而美’乡村学校入围培训”,而结缘“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堂”。从来没有专业美术课程的他们,在这个学期办起了孩子们的“艺术作品展”。段志超校长说,这样从未有过的探索实践“倾注着老师们的心血和汗水”,但真实地“为师生提供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我校打开了一扇通往成功之门”。
12月1日至2日,于河南濮阳,第三届中国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年会即将召开,本届年会主题定为“共助村小内涵发展”。幅员辽阔的中国拥有全世界最高的人口数量,这为近年来中国经济和科技的腾飞创造了巨大的红利,尤其当进入互联网时代后,而这巨大的人口基数与广袤的人口分布,同样为中国乡村教育的发展提出了问题,尤其是“一个都不能少”的问题。
回顾前两届的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年会,看乡村教育的创新,我们似乎正在有了答案。
甘肃平凉 · 第二届中国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年会——共建“小而美”的学校
2016年10月23日,第二届中国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年会——“共建‘小而美’的学校”在甘肃平凉召开,甘肃省作为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时任教育厅厅长王嘉毅在此次年会上强调了“三个坚决和三个倾斜”的发展战略:
三个坚决:一是坚决突出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始终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二是坚决补齐乡村教育短版,千方百计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三是坚决铸牢教师队伍基石,着力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
三个倾斜:教育投入向农村倾斜;教育资源向乡村学校倾斜;教师编制职称评定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倾斜。
据王嘉毅厅长的解读,“2015年甘肃省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包括教学点共1.3万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9543所、教学点4000多个)农村小学6687所,学生总数是80.33万人,校均规模是120人。如果数字细分,目前,只有一个学生的学校219所,只有一个教师的学校有1190所。百人以下的小学包括教学点达8300所,比去年增加了将近400所百人以下,增长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小规模学校是农村教育的重要支撑,办好小规模学校是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举措。”
在第二届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年会的现场,我们结识了这位校长,甘肃定西安定李家堡学区校长邵锦堂。
李家堡学区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东南部,距离市区18公里,包括八所小学和一个学前班。“我为什么要做阳光课堂,因为我想让这样的孩子有学上、有课上,像城里的、镇里的孩子一样,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邵锦堂校长说。“现在在李家堡的阳光课堂逐步做起来的,有国家课程中的音乐、美术,有地方课程中的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有校本课程中的阅读等方方面面的。”利用国家配齐的硬件和网络设备以及免费的平台CCtalk,搭建“阳光课堂”并以“一校带多校”的形式让乡村教学点不再匮乏素质类课程资源。启动至今,“阳光课堂”已经开设了超过340节网络直播公益课程,覆盖宁远学区、杏园学区、团结学区等数十所乡村学校及教学点,彻底解决乡村学校/教学点难以持续开设素质类课程的教育难点,影响深远。
11月17日,甘肃省教育厅电教中心副主任梁翔与新华社甘肃分社、中新社甘肃分社、甘肃日报、甘肃省广电总台、中国教育报甘肃记者站、中国教育电视台甘肃记者站等媒体记者走进李家堡学区,探访黄土高坡上的互联网教育。
初冬的西北,已经感觉冻手。原本零稀分散在6个年级的20个孩子,围着火炉聚在一个教室上音乐课,讲台电子设备显示屏上,一位老师边唱边跳,同学们一起跟着唱歌、拍手、跳起舞来……“以前,这都是奢望。”当中新社记者走进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乡村的铧尖堡教学点——这一全校一至六年级共有20名学生、8名教师的“麻雀学校”时,王玲玲老师这样说。
“农村学校也有一颗树,孩子们爬上了树,照样望得很远。农村学校有得天独后的教育土壤,它传承文化的根、传承教育的根、传承民族未来的根,乡村是真正的前沿阵地,是主战场,是不可回避的一隅。给一线的乡村教师一根线,他将放飞教育的希望;给底层的农村教师一片阳光,他将绘制出未来教育的蓝天!”鹿马岔小学的校长,当然,也是全校唯一的老师,冯平校长用这样慷慨激昂的陈述分享了他理解中的“阳光课堂”。
5月25日,《李家堡宣言》 正式发布,这或许会是第一个由农村学校及教学点联合发布的教育创新宣言。“网络直播课堂突破了空间限制,使教师异地走教变成了在线支教,实现了师资利用率最大化。”定西市安定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主任杨天明如此评价“共享阳光课堂联盟”。
“阳光课堂”是网师课堂,打通线上与线下,用网络联结心灵,用流量唤醒生命,以全新的双向实时高清互动直播系统,帮助教师端与学生端实现高清视讯互联,突破时空,节约成本。
“阳光课堂”是双师课堂,线上专业老师和线下助学老师相互合作的“1+N教学模式”。即一名专业老师在一间教室授课,另外N名助学老师在N间教室管理教学现场,全程陪伴,实时助学。
“阳光课堂”有效解决了小规模学校专业老师不足的问题,是保障农村最弱势群体的子女接受公平教育的新的路口,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举措。
——《李家堡宣言》
四川广元 · 第一届中国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年会——底部攻坚聚力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
2015年12月13日,第一届中国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年会——“底部攻坚聚力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在四川广元召开,21世纪教育研究院杨东平院长对中国农村教育未来的展望引人深思:
无论是瑞士雪山上还是澳洲的牧场边,有儿童的地方就应该有教育。小规模学校更符合教育规律,小不代表差,中国的学校教育必然要走向有根的教育、有机的教育、绿色的教育,这种改变很可能首先从农村开始,从小规模学校开始。如果我们真的在农村建立了一批具有现代性的小规模学校,它就有可能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创新模式,进而推广到城市,开展一场新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教育现代化运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
在第一届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年会的现场,我们结识了这位校长,四川广元范家小学校长、广元利州区微型学校联盟理事长张平原。
“为了让农村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张平原校长如是说。“乡村教育总是与落后挂在一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留下的这些孩子,都是走不起的学生,可以说他们是后百分之二十的国民。办好了给他们留下希望。艺术课程是乡村课程薄弱的环节,农村学校的艺术老师不够,让孩子们错失了学习文化和艺术的最好时机。过去一个老师只对着几十个学生,现在我们有更大的舞台,成百上千的学生可以跟着学,这是老师的幸运。因此希望老师能够认识到,互联网+教育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最大,我们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的体现。我们能够给孩子们播下艺术美的种子,这实在太重要了,为了教育的均衡。”
正因为如此,这20个微型农村学校走到一起形成联盟,试图解决乡村微型学校的困难,确保孩子“一个都不能少”。如何将零散的师资力量整合起来,共享资源,而连接这一切的纽带,正是互联网。
2016年春季新学期伊始,联盟学校统一了所有音乐、美术和各科教研活形成大课表,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率先在全国开设网络美术课让联盟内外优势资源共享,至今近两年的时间从未间断,累计逾350节网络公益课程,为中国农村小规模学校缓解师资不足探出一条新路。
正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教育创新研究中心负责人马志娟表示:“未来的学习将打破时间、空间和体制的隔阂,学校、社区和社会的资源将进一步融合,形成更灵活跨领域的学习共同体,简而言之,未来的社会是‘学无边界’的。”借助互联网的普惠性,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壁垒被打破,无论是四川广元微型学校联盟参与联合发起的“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堂”,亦是以甘肃定西李家堡学区为起点的“共享阳光课堂联盟”,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在中国广袤的乡村教育土壤上,共享教育、学无边界已经成为现实。
在线教育与教育扶贫可以更低成本、高效能、轻量级地形成持续链接和紧密结合。用资源链接取代设备购买、用激活教师成长内驱力的在线社群化研修取代传统的线下集中培训会,基于互联网+,促进优秀名师、丰富资源走进乡村教育,让偏远地区学校开足开齐课程;对乡村教师开展网络研训,提升教师教学思想、网络素养;集中优质教育资源机构,向偏远地区学校输送教育资源。
11月15日,2017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以下简称“WISE”)在卡塔尔多哈开幕,沪江创始人、CEO伏彩瑞先生作为本届峰会WISE教育项目奖评审团的唯一中国评委,受邀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向全球创新领袖们共享中国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创新经验,为解决全球教育公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
从“聚力”、“共建”到今年的“共助”,21世纪教育研究院始终关注于中国农村教育的第一线,并号召形成集合影响力,推进教育公平的进程。作为“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的联合发起单位之一,10月14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杨东平院长为万名乡村青年教师主讲《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农村教育 》,强调“农村的义务教育要坚持公平优先的价值,要关注后20%的农村学校和农村学生,要关注最贫困的学校和学生,进行底部攻坚”。
杨东平院长提出关于中国农村教育我们需要清晰地知道:“农村不会消失,农村教育不会消失;农村教育应当办好,而且能够办好;创造性地探索和解决农村教育面临的难题。1.0版的农村学校,有学上,有黑板,有一个老师就可以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学校我称之为进入了2.0版,上好学,但是我们往往把上好学跟应试教育画等号,仅仅把上好学等同于抓分数,抓应试教育,这种教育观念还是很传统的。在互联网的时代,在一个快速城镇化的时代,在为未来培养人才的时代,3.0版的农村学校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
20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中关村地区一块醒目的路牌,上面写着:“中国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前方500米”。“互联网”,这个已经入侵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词语,终于进入了农村教育。这些遍布全国的小规模学校不再孤立,通过网线,他们连接上了世界,连接上了最新、最快、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当第三届中国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年会即将召开之际,我相信通过“聚力攻坚”,在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我们正在创造一个可预见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