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孩子去看了《大卫贝肯之倒霉特工熊》。
明明是一部国产动漫电影,却取了个能引发迪士尼联想的片名,不得不说制片方营销有方,至少我中招了。
特别佩服该片编剧的混搭功夫。这是一部杂糅了《熊出没》、《国产凌凌漆》、《独立日》剧情,嫁接了黑熊活体实验的社会批判,充斥着成人语言和暴力,缺乏色彩张力和3D想象、剧情老套粗暴的作品,充其量就是一部换了马甲的《熊出没》,只不过光头强变成了驾着飞船入侵的北极熊组织,而人类成了待拯救的森林。我已经让孩子脱离了《熊出没》与《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低级趣味,却一脚踏入了另一个陷阱,孩子深陷其中,被特工熊舍身救人的简单逻辑感动得稀里哗啦。我全程看手机,结尾时扫了一眼屏幕上的出品方,是某品格公司,其品味真是不敢恭维。
散场后,我主动引导孩子对比迪士尼的动漫与国产动漫的区别,孩子天真地说,都很好看啊,并反问说,你看我哪一次觉得动漫电影不好看了?我突然意识到,孩子宝贵的注意力被廉价收割了。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你泼什么颜色她就接纳什么颜色,无论这色彩绚丽与否;或是一团海绵,你给什么糖水她就吸收什么糖水,无论这糖水是否糖精调出来的。他们本身缺乏分辨能力。我们总说要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但在孩子形成独立判断和价值观之前,面对大千世界的种种诱惑和良莠不齐的资讯轰炸,作为父母,我们有义务提前过滤一些垃圾信息,仔细挑选孩子应接触的读物、影视作品和其他活动,用最真的情感、最炫的想象和最酷的思辨培养最独特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