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相佛法及僧伽 二谛融通三昧印”——出自《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二谛即是真谛和俗谛,二谛融通,通俗地说,就是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圣人固不必谈,单且论凡夫,要做到这一点,在当前末法时代,对于普通修行人来说,仍有非常大的难度。出家人以出世修行为主,也不必论,单讲讲在家学佛人。
佛创立佛教,导人修行的真实目的何在?无非是出离生死,摆脱轮回,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最终成佛。可以说,佛教的真实目的是出世的。
所以,无论学佛的形式和身份如何,我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跟生死这个劲敌来个了断,摆脱他的控制。所以,学佛第一位要明确的事,是为了出离生死。有了这个大目标,或者说最终目的,我们一切的日常行为,理想追求,身口意业,都要为了这个目标服务和努力,与这个目标方向一致的,我们可以去做,违背这个目标的我们坚决不做。
那么又怎么判断事情是不是应该做呢?答案就是戒律。戒律就是善恶的分界线,是佛观察制定的, 连神通广大的菩萨也不能制戒,戒只有佛能制定。戒有很多种,在家人最基本要守持的是五戒,还有更高的八戒,菩萨戒等等。
好了,现在清晰多了,我们的目的是出世解脱,我们的行为规范是戒律,我们在世间法上所做的一切都要符合戒律才行,否则就是背离大目标,而且还要受恶业的果报,损失惨重。
作为一个凡夫,入世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说,为了度人,让更多的人学佛出离生死,但这恐怕不是凡夫的主要任务,这是菩萨的事业。凡夫尚未出离,本身已在这浊世之中,受五浊的熏染,每天在红尘中打转,自己未度如何度人?《大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所以,凡夫的主要任务是解脱自己的生死大事,至于度人,随缘随力即可,不可主次颠倒。
既然如此,那干脆让大家都出家修行好了,何必讲什么入世,多此一举?非也,人人因缘不同,现实不可能人人出家,那么在家也一样可以修好佛法,只不过在世间法上多有不便。举几个常见栗子:
一、不喝酒不吸烟不吃肉,在朋友同学同事家人聚会中,显得特别另类不合群,好尴尬。。。
二、公司老板让你做账,想办法逃税。。
三、女友/男友想要婚前食禁果,你不同意,就和你决裂大吵。
四、领导让你敬酒陪酒。。。
类似的很多,不一一例举,这也是很多在家学佛人遇到的实际困难和心理困惑,那么这时候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一种人会说,学佛嘛,不用计较这些小事,该随顺就随顺,不然多另类,不能与民同乐,与社会脱节,要与时俱进。他们会跟着大众一块吃喝玩乐,烟酒肉全来等等。那么这种行为是与五戒相违背的,与我们最初的解脱大目标违背的,不仅无法达到目标,而且会因造恶而坠落三恶道,损失太大。
一种人当时会心怀顾虑,害怕遭到因果的报应,犯戒的果报。但这种顾虑心里随着众人的劝说和推就而逐渐消失动摇。等犯戒的行为结束后,在佛前又会良心不安,忏悔过错。但下次仍会违犯戒律。那么这种行为,虽然有忏悔,罪业比上一种人轻一些,但仍有很重的果报要承受。而且随着犯错行为的增多,忏悔的心会越来越弱,后来干脆流于形式,甚至破罐破摔不忏悔了。这也无法达成目标,而且仍然要感到三途恶报。
第三种人,当时会想,这些行为与我追求的目标是相反的,与戒律是相违背的,种恶因必感恶果,所以坚决不能做恶。得罪领导是小事,解脱生死是大事啊。所以原则性的东西还是要把握的,不能跨越雷池,要守住底线。在戒律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随顺大众,避免人情上的尴尬局面。这方面就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比如用饮料或茶水代酒,或是自己跟领导讲清楚信仰的事情,能劝领导守法最好,总之见招拆招,务必让自己在因果和戒律安全范围内行事,这样才解脱有望。
普通在家学佛人,一定要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法,才能不被当前种种恶浊的环境所转,一定要坚守戒律不犯,这样才能解脱有望,否则下一世人生都难保,更不要妄想解脱。可能更多时候无法完全随顺大众和家人,这也是没有办法,因为现在是末法时期,五浊恶世,本身大家都是恶业重,你要求自己行五戒十善,肯定跟周围环境会有差异,所以你应心怀悲悯,不应跟大众动怒甚至争吵,因为这个世界更多的人是跟风迷惑的,是没有信仰的,是找不到人生的真实意义的,所以你应该庆幸你有积极的信仰,对佛陀心怀感恩。
最后强调一句,我们的入世一定是建立在出世的基础上,这个基础就是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