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的美国,女性的地位虽然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层社会封建思想仍旧非常严重,影片就发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所著名的女子大学——卫斯理女子学院。
影片的开始,学生代表叩响学校礼堂大门后与校长的一段对白,可谓是一个经典的反讽。
——“你在寻找什么?”
——“通过苦学获得灵魂,将我的一生献给知识。”
看上去他们追求的是培养独立的优秀女性,可实际上他们的教风作派与之完全对立。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场游戏比赛的激励方式是“赢的人会第一个嫁出去。”
从方方面面来看,这所学校想培养的仅仅是一位好妻子,而学校中大部分老师也是按照这个培养目标来进行施教的,而女主凯瑟琳却与这所学校甚至这个社会的“传统”背道而行。她想要培养的不是一位好妻子,而是一位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发光、发热的独立女性,是一位能摆脱他人期望,真正去做自己的不受思想束缚的女性。
教育观念上的冲突和矛盾让"凯瑟琳在学校面临诸多不顺和挑战。
第一次课,凯瑟琳就碰壁了,她的学生们没给她留一丝机会,给她来了当头一棒:全班在课前就已经把一学期的课本知识学完了。
但凯瑟琳并没有退缩和屈服,而是开始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延伸学习知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耳目一新"。
第二次课,凯拜琳引入课本外的知识引发同学们思考交流:什么是艺术?怎样才能称为艺术?该如何评判?有什么标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第三次课,女主更是直接带着学生们去参观画作,面对同学们的窃窃私语,她说:"帮我一个忙,也帮你们自己一个忙。别说话,用眼睛看,你们不用写任何作业,甚至不用喜欢它。”
这让我意识到,当面对我们一件新事物时,应该做的是全面了解它、思考它,而不是带着一定的“标准”去评判它、带着主观情绪去评价它。
同时也让我意识到教育不是固化标准,把学生束缚在某个框架中,而应该跳脱出所谓的"框架"去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舞台,提供足够的多元化的发展空间,有自己的思想并能找到支持自己想法的理由,不害怕自己与他人不同。我想教育的真端也许就是让学生能用勇敢的面对自己、面对挑战,正视自己,不断改正,不断迎接挑战,不断追求卓越吧!
第四次课上,女学生贝蒂因为结婚而缺了6节课、1篇作业和期中考,凯瑟琳对此感到愤懑,而贝蒂满不在乎,不以为意的态度更是惹恼了她。她与传统不一样,她不认为结婚是人生的归宿,结婚并不意味着人生目标达成,她希望的不是一个相关教子的好妻子,这也是为什么之前她主动给有读法律倾向的学生琼耶鲁大学的入学申请表,她希望学生除了婚姻,也能有自己的追求与事业,,有自己的追求与热爱。
而贝蒂并不领情,相反贝蒂在校报上当众批判凯瑟琳,这也迎来了全剧的高潮——愤怒的第五次课,凯瑟琳批判传统思想对女性的束缚,批判所谓的女人生来注定担当的角色,但同时她也对这所学校感到深深的失望。
影片到此,已经将学校与凯瑟琳,传统与新式思想的冲突充分展现在观众面前。学校是传统的代表,他们坚定地走在“培养一位好妻子的道路上”,就像礼仪课的老师所说她们唯一的职责是照顾丈夫和孩子,学校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将“特立独行”的女主排斥在外。
而这里的学生,思想也被束缚着。有像贝蒂一样的严格守旧派,也有像琼一样的根本没有考虑过自己未来的事业,只是想像传统被期待的那样做一个家庭主妇。
而女主是新式思想的代表,她认为女性也可以打破传统做一个有自己理想事业、有所成就的个体,而不是婚姻的附庸。
琼虽然被耶鲁大学录取,但她却打算放弃读法律和丈夫一起去费城,凯瑟琳费尽心思想要劝说琼家庭和事业是可以兼顾的,而琼依旧没有改变想成为一个家庭主妇的想法,但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按照他人的期望,而是自主想要的去成为一名家庭主妇,她不认为因为自己想做的事符合传统就会是负担和束缚。
相反,这也是她走向新式的一步:做自己,不一定要与众不同。 琼在凯瑟琳的影响下探索自己,走向了自己所期望的道路,虽然这与凯瑟琳所期待的有所不同,但这也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
而传统守旧的贝蒂,在丈夫出轨后也渐渐醒悟过来。丈夫冷落她时她回自己家住,却被母亲拒绝并强调丈夫家才是她的家。丈夫出轨,她想离婚,母亲却说家丑不可外扬,让她再忍耐,贝蒂指着画作《蒙娜的莎的微笑》说:“她在笑,她快乐吗?”而母亲却不在乎女儿的快乐,只想着家族的名誉。她彻底醒悟,不再维护所谓的传统,走向新思想的怀抱。
最后一次课,学生们对画作《蒙娜丽莎的微笑》展开激烈的讨论,她们在畅谈自己的理解,耀眼的阳光透过玻璃照在她们身上,如获新生。
校方对凯瑟琳开出一系列继续上课的条件,但最终凯瑟琳还是离职,她在信中对学生说:“我想做出改变,但为了别人改变自己是不诚实的。”
最终她坐上了前往欧洲的汽车,而她的学生们骑着自行车追着和她告别,深深的情谊无需多言。凯瑟琳的到来,为守旧的校园带来了新风;凯琴琳的离去,也引领了思想解放者们前行的方向。这就是教育的意义,不是将某种思想灌输给学生,而是影响他们、启迪他们、引领他们。
这也让我想起《无声告白》中的一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在此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