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传统文化之根 筑中国梦想之魂
植物之根,生长之基也,传统文化之根亦如此。
何为传统文化之根?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民之创新创造力也。他们用智慧的结晶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杰作”。若无世代国人创新的思维,何来五千年悠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因其悠久性而表现在多种形式,而在丰富多彩的形式背后,又有着共同的文化根源。文物真正让人动容的核心,在于背后所含的人文精神。就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说,为何会有中国书法的出现?起初,人们为了交流方便,创造了文字,而后演变成美丽的汉字,而其发展为中国书法,则是书法人一种品格,一种情怀的体现。这不正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之一吗?它就凝结了创造力。以文化的内核和外在的表现形式创造的是一种全新的表达。
白落梅曾写道:“那小小的瓷碟里,竟品出了海的包容,天的旷远,地的辽阔。尝难尽的是食物千味,吃不完的是人生百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一句“民以食为天”竟令无数文人骚客、权贵宠臣、普通百姓竞折腰,不妨夹起一双木筷,从胃开始,读懂中华。这双筷子恰好体现了古人的创新精神,倘若没有创新思维,又怎么会有如此美妙的食用工具?
为了满足人们视觉和精神的需求,古人还创造了国粹京剧。一个小小的舞台,上演着人生的大智慧。生旦净末丑轮番登场亮相,高亢激越的唱腔,婉转悠长的音乐,颜色鲜艳的脸谱,美轮美奂的服饰,都会让你如痴如醉,更会让你体会到含蓄稳健,精致典雅,乐观向上的精神品格。
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才更加坚信,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将继续创造和延续伟大的中华文明。
古人就有对创新创造的意识,““丹心未泯创新愿,白发犹残求是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如今我们追随古人的脚步,更是把创新意识放在国家发展的首要位置,古有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如今科技的腾飞又带来了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再有,以中科大潘建伟领衔的中国科学家,正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的研究和产业化上大踏步前进。同样,人工智能也逐步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这都来自于传统文化之根——创新创造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以创新驱动为前提。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守住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创新传承,方能筑中国梦想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