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说,《老人与海》应该是本孩童时代应该读的书,我的读书时代却错过了。让我想读这本书是清华大学给新入学学生赠书引起的争议,让我有兴趣去了解这本书的内容,去看看那个老人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
《老人与海》是由美国作家海明威写的。他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曾做过记者,1954年,《老人与海》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故事讲的一个圣地亚哥的老人,84天没打到鱼了,85天钓到一条大的马林鱼,老人克服了饥饿、体力不支等困难,杀死了大鱼,把他绑到船的旁边。然后在运回来的过程之中,和鲨鱼进行搏斗,保护自己的战利品,在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做为武器时,仍在对抗着那些鲨鱼。最后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得只剩下鱼的骨头了,老人也精疲力竭的睡着了。看完感觉就是和那个年代美国好莱坞电影文化输出一样,个人英雄主义的不折不劳,永不言败,尽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做不屈不挠的斗争。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一个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老人与海》故事描写清楚,语言简洁,本书翻译也做得很好,值得一读。
二
对本书很多人读完所讲到的精神,我却有几点异议。一是假如我或你是渔夫,如果10天打不到鱼的情况下,会坚持到85天吗,能坚持到85天吗?二是在打到大马林鱼之前,其实老人还有捕获不少小的金枪鱼,马林鱼,甚至为了捕获这条大金枪鱼,放弃好了好几条鱼线,这个选择是否正常,还是作者纯粹为了突出老人以后杀死马林鱼行为动作,而且老人是小渔船,大鱼肯定是装不下的。三是绑大鱼是因为鱼太大,小船装不下,当鲨鱼吃掉一半,老人也把鲨鱼驱走了,有足够的时间去掉吃的部位,把鱼绑到小船上来保护剩下的成果,难道纯粹是为了人们佩服他十八公尺长的鱼骨头。四是回到岸后,老人真的只沉醉在和马林鱼、鲨鱼搏斗的成败中,对自己所有工具丢失就没有一点遗憾和对未来的担心?
三
前几天和郭郭聊天,就说她对未来充满希望,更喜欢上海这座城市了,因为她有进取精神和上进的态度,她还有通过学习,提高了事物认知度。郭郭在这个疫情浮躁的当口,给人很多清新的空气。就像很多人写的读后感一样,未来是未知的,我们需要有与未知未来搏斗的精神,更需要像郭郭一样对自己和未来有认知感,因为自己目前的能力是能知的,对未来是能判断的,如果就单纯凭勇气、力气去搏斗,可能就有点有勇无谋的感觉。
《孙子兵法》有文“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知己知彼,我们关注的往往在知彼,因为认为知己是理所当然的。现实往往不是这样,而往往问题出在不知己。比如那个老人,那条流血的大马林鱼,他那条小船肯定是拉不回去,他如果真的对自己有了解,将鱼肢解(那时候工具还在),或者中途放弃部分给鲨鱼,结果会不会更好,作者真的就是纯粹为了体现老人的“美国队长”精神吗?
唐太宗说过“今之将臣,虽未能知彼,苟能知己,刚安有不利乎?” 未来是未知的,我们只有做好知己,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再具有拼搏精神,是不是更好呢?
四
对孩子的话:你们的未来是未知的,也是美好的,因为你们有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去发展,也有很好可利用的工具和武器,不要太对未来有恐惧和紧迫感,首先你们要相信自己,树立自己的目标,规划好自己的人生旅途,发掘自己的天赋(天赋这个东西永远是学不会,但需要发掘,不然就是浪费)。其次是要对自己的目标有一种持续不倦的追求精神,和那个老人一样,勇气和力气具备。再次是要不断提高对这个世界和未来的认知度,就需要你不断去学习和判断,接受新事物和新理念。最后也希望保持乐观的精神,要百折不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