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第一次读《孔乙己》 是在中学课本上, 老师在讲解课文时的主导思想是批判式的,可以说把孔乙己善良、懦弱、迂腐、顽固、庸碌无为却又自视清高的形象诠释的入木三分。
一直以来,我对语文老师渊博的知识和讲解能力膜拜到了无以复加,包括今天的课程,我全神贯注的倾听,不敢否认老师讲的就是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
可是,听着听着,不知为什么,看着老师眉飞色舞形神兼备讲解孔乙己的样子,我却有了另外一种想法,尽管这种想法说不清道不明,但基本的疑问是:孔乙己真的是这个样子吗?或许他的外表如书中所说,或许他所处的时常被欺辱的市井环境亦如书中所说,但他的内心真的就如外人看到的那么酸腐固执吗?他真的就是守旧落魄的代名词,理所当然成为别人的嘲笑和欺侮的对象吗?
这种想法一直在记忆中留存,每当想起这个疑问就到网上搜索各种关于孔乙己的评论,甚至还多次和朋友们聊起这个话题。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国学大师辜鸿铭在北大的《论中国人的民族精神》的演讲稿,仿佛瞬间手中多了一把钥匙,而这把钥匙似乎正可以为我解答这个疑惑。
辜鸿铭先生说:我的辫子是有形的,顶在头上;你们的辫子是无形的,藏在心里。千万不要以为我们穿着西装,洋人就会高看我们。恰恰相反,当一个中国人西化成一个洋人的时候,恰恰会引起他们的蔑视,只有让他们看到,我们中国人有着他们与众不同的文明精神,他们才会在心里对我们有真正的尊重... ...何为中国人的精神... ...我们中国人思想性格有很多的弱点,但是在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那就是温良。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 ...
我之所以引用辜鸿铭先生的这段话,是有原因的。辜鲁二人是同一时代的大儒,又同在北大教书,肯定有事务交集乃至思想碰撞之处。然辜先生那么倔强,鲁迅先生那么“爱骂人”,两人又分别是新旧两个文化阵营的旗手,却从没见过二人相互间互喷什么不雅之辞,这不是很值得思考很说明问题吗?而就孔乙己本身而言,他可以站着喝酒但必须身穿长衫的清高以及在市井俗人面前无奈中对自身形象的维护,或许就是“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另类解读吧!
或许有朋友会说,用辜鸿铭先生的宏论和唐伯虎的“疯言”来解读孔乙己,未免太高抬他了。可是大家想一想,现如今,西来文化的疯狂入侵严重侵蚀着我们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下一代的身心成长,所以国家才强势提出民族复兴文化复兴,强调文化自信。由此,回到文中,在国家危亡人心麻木的涣散年代,孔乙己虽然生存于市井,但不甘堕落,不与周边那些浑浑噩噩的人同流合污,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立和温良,不忘记读书人的操守,传道授业解惑,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不正是辜先生所说的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嘛!
可能有书友会说我在胡扯,请听我解释:我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首先不要上升到用孔孟圣贤思想的高度来评判,要站在孔乙己作为普通中国人和所处的环境以及他本人的文化高度来分析问题。
首先,孔乙己在如此严峻的现实面前尽管也做了一些所谓的有辱读书人斯文的事,但依然不忘“君子固穷”,尽管以当时的场景似乎确实滑稽,但是否可以理解为特定时代大环境下整体的文化悲哀呢?假如孔乙己不那么穷,假如社会能给孔乙己哪怕一点点的生存空间,或许孔乙己就会成为一名优质的民族文化的恪守者与弘扬者也未可知。
其次,通过孔乙己与小伙计的互动主动教授“茴”字的写法,可见作为读书人,孔乙己是多么的孤独,连找个说话人都那么难,假如小伙计稍微给一点尊重听几句教导,孔乙己也肯定会更加用心的为他“授业”的。
孔乙己作为一位尽管站着喝酒但依然坚持穿长衫的知识分子,他需要尊严,他的内心一定是渴望被尊重的。假如鲁镇的人能够清醒一点,正视自己的文盲现实,能够跟着孔乙己识识字学学知识,明明事理,难道不是整个鲁镇之幸!假如全国多一些这样的事情发生,难道不是我们整个民族之幸!
至于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茴香豆时,见孩子们还想要就又慌忙用手罩住。我认为不是小气,是孔乙己在自己生活艰难的前提下仍然极富爱心,播种济世救贫之心苗的真实体现,更显其品行的可贵,是真正的善良。
至于被掌柜的催收酒钱时“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虽说颓唐,但不是无地自容的低头掩面,而是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尊严!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世道冷漠,世人无情,更突显孔乙己的温良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光亮和温暖。
我真的很欣赏《孔乙己》,真的很尊重孔乙己... ...
(有感而发,欢迎有不同见解的书友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