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促的脚步、嘈嘈切切的乱雨声、看不清楚的四周……闹钟声由远及近、越来越近……我猛然睁开了双眼,思绪渐渐清晰,原来是一场梦!
嗯,周四,公开课的日子,心里不由得一紧。
这是来到新港的第二次公开课。一个月前做好了课件,中间空了几个星期,这周又拾起来细化,到周三晚上的十二点才满意的收尾。
难以忘怀的第一次公开课,我承认到现在我心里还有阴影。当时是抱着“只为看山来”的心态,有不自量力,也有突破瓶颈的决心。我反思了一个星期,觉得自己在那场失败的公开课里是收获颇丰的——课堂质量的提高,那种提高是我自己可以看到的。所有的落寞与失败都是进步的阶梯,我自己便是例子。
周四第二节,我已经站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讲开了。高段的课堂,容量很大,最好的状态是班里的每位同学都能跟着老师的节奏,带着兴致、带着求知,在短暂的40分钟里收获最多的知识。
课件一打开,一副古风味道十足的水墨画呈现在孩子们面前。画中有两位男子,一位席地抚琴,一位站在旁边聆听。出示课题——《伯牙绝弦》后,我立即从题目发问。令我哭笑不得的是,课堂上有同学问我“伯牙”是什么(我的课堂规划里故意不设置预习),不过知道的同学马上回复了这个问题。题目里我着重讲了“弦”字,拆字讲解,渗透了一些历史,顺利引到“句读”环节。
“句读”后,孩子们已经理解了这篇小文言文的意思,“训诂”阶段进行得特别快。就这样,半节课过去了,我把后半节课的重点放到了末尾,希望能够在分析了文本后,和孩子们的生命打通——价值观和友谊的关系。
一节课很快过去了,不管是呈现的主题还是暴露的问题,都是让我欣喜的,孩子们的表现我也是满意的。让我担心得难以入眠的公开课,也终于告一段落了。
我沉下心来反复品咂了整堂课的感受,突然觉得有点孤独,就像玉婷说的:成长终究是一场孤独的旅行。是啊,即使有人同行,有热闹来陪伴,但内心的成长还是需要在孤独中酝酿,在那些漆黑的夜晚里,在辗转反侧的反思里,从量变抵达质变……
感谢每一次经历,感谢自己不平静的生命。生命的价值不在于享乐,甚至不在乎时间的长短,永远不要让自己停下来,去创造、去接触未曾到过的领域,永远“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白昼将尽,暮年仍应燃烧咆哮”“怒斥吧,怒斥光的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