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和女人,有着不同的特质。《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男人像天,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女人像地,谦弱卑下,厚德载物。老子眼中的道,像女人,甘处卑下,化生万物,功成不居。他认为,治理天下,也应该遵道而行,无为而治。用女性思维治理天下,天下将少了战争,少了贪腐,多了爱、温暖和太平。
一、道
(一)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道从无到有,化生天地万物。它像母亲一样,把天地万物作为自己的孩子,关爱着,润泽着。
(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无形无声无色无味,无欲无求。它看不见摸不着,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又离我们很近,无时无刻不在关照着我们。道很大,大到无边无际,可是它又很小,小到可以穿过任何缝隙。它是天地万物之母,却从不居功自傲,它对自己的子孙无欲无求。
(三)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是周而复始,不断运行,生生不息的。物极必反,物壮必老。道自处卑下柔弱,抱朴守真。因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柔弱胜刚强。
(四)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1.慈:没有区别地、谦卑地、温柔地善待天地万物。
2.俭:保持婴儿般无欲无求的淳朴,处其实,不居其华。
3.不敢为天下先:放低身段,以包容之心等待天下皈依。
(五)上善若水,近于道
道是神秘的,很难理解的。因此,老子举了一个接近于道的例子: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道之在天下,尤川谷之于江海”。水像道一样,滋润天地万物,但它从不居功自傲,争名夺利。它总是处于低下的地方,它很柔弱,没有锋利的棱角。可是,它越低,归顺它的物质就越多,最后,它成了大海。它越柔顺,它的韧性就越强,能够穿越坚硬的岩石。它越不争,越是没人能与它争,因为它没有任何过错。水只考虑润泽他人,从没考虑过自己,但是,天地万物都离不开它。不过,水和道还是有一个明显区别的,就是:水是有形的,而道是无形的。有形的东西总有一天会消失,但无形的东西永远不会消失。
二、治理天下之道
(一)慈: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认为,应该由圣人来治理天下。圣人像道一样,只考虑天下黎民,从不考虑自己。他们把自身利益置之度外,只一心想着老百姓的利益。他们的使命就是化生万物,度众生。
(二)俭: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这是“无为之治”的核心。就是秉持“清静为天下正”的理念,简政放权,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集中精力发展农业生产。少私寡欲,崇尚简朴,绝弃圣智、仁义、巧利,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使民无知无欲,抱朴守真。
(三)不敢为天下先: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无论是大国小国,都要自处卑下,谦顺待人。以德来感召天下归心。不要为了拓展疆土,满足私欲而发动战争,因为战争劳民伤财,使得民不聊生。受到别国侵略,不得已而应战。在两军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哀者胜,也就是被侵略的,正义的,不争的一方将取得胜利。
三、老子的政治理想
(一)天下太平
每个诸侯国都安于小国寡民的状态,统治者不去发动战争,与别国争斗。而是休养生息,无为而治,让国家慢慢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放低姿态,自然天下皈依。
(二)百姓生活回归淳朴的自然状态
老百姓安居乐业,顺其自然,快乐地生活着。没有比拼,没有争斗,没有战争。
(三)统治者是被忽略的存在
统治者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但功成身退,不自夸,不扰民。老百姓浑然不知,以为“我自然”。
四、汉唐盛世:老子思想运用的成果
(一)休养生息,国富民强
经历了春秋战国的激烈纷争、秦国的横征暴敛、隋朝的徭役不断,汉朝和唐朝初年,统治者运用老子的思想,简政放权,无为而治,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使农业生产逐渐恢复,经济迅速发展。
(二)包容并蓄,文化繁荣
道是谦卑处下的,包容并蓄的。汉初和唐初的统治者都很低调,他们以开放的心态,容纳各种文化思潮。在这里,诸子百家的思想得以交融,不同民族的文化进行了交汇。
(三)不战而胜,百国朝拜
对待周边小国,汉初和唐初的统治者,并没有发动战争,强行用武力去征服。而是用文景之治和开元盛世将他们吸引过来。这些小国以取经的心态前来朝拜,自动皈依。
这,就是老子的智慧。用女性思维治理天下,谦卑柔弱,厚德载物,却能不战而胜,这是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