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遍看《乘风破浪》,依然被它的插曲吸引,这是我第一次被一部电影的音乐吸引超过剧情本身。其中的两首《别送我》和《乘风破浪歌》,虽然歌词给人的感觉有点离经叛道,但并不滑稽,而是让人感伤,心酸。
这是一部让我们重新理解父亲的电影。
理解父亲不是简单粗暴的对父亲行为武断的下结论或批评指责,而是设身处地的体会他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感受到别人的遭遇和困境。在太浪的印象中父亲一直是粗暴,不理解,不支持自己的父亲。
所以韩寒在父子双方矛盾和冲突最激烈的时刻,安排了一场飞来的横祸,让太浪在昏迷中闪现过往父亲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又让他做了一个和自己父亲有关的梦,以此来完成对父亲的重新审视,达成与父亲的和解。
其实,父亲还是原来的那个父亲,那个坐过牢,打过架,吹过牛的父亲,还是那个没有经济头脑,没有凌云壮志的父亲,但太浪却从来不知道他还是一个如此单纯,可爱,天真,不乏正义,勇气和责任的父亲。
然而,父子之间不抓住过去选择原谅是很难的,那么多年的隔膜,怎么可能一场梦就能冲破呢?那么多年的沉默和封闭岂会因为脑海里的美好设想,就能让父子之间心意相通,会心一笑嘛?生活告诉我们这是不真实的,即便我们做儿女的真正理解父母,我们也很难迈出和解的脚步,即便迈出也很艰苦跋涉的耐心和勇气。舍己是多么痛的领悟啊!
父亲需要理解,同时儿子也需要理解。电影并没有呈现父亲的心理和变化,让影片缺乏了批判性和完整感。仿佛父子之间的矛盾都是因为儿子的叛逆,与父亲的言说,教育,行为毫无关系。但有其父必有其子,至少在儿子的人格和自我意识完整建立之前,父亲对儿子成长的责任是巨大的。同样,爱不是称心如意,爱不是“计划经济”,爱是不期而遇,爱是“市场经济”。
理解是相互的,但父子之间很少可能同时理解对方,我们不必过分奢望那样美满的结局。我们所能做的是:现在做子女的不必强迫父母的心转向我们,但一定要将自己的心转向父母;现在做父母的,不必强迫子女的心转向自己,但一定要将自己的心转向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