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文
本书创作意图是通过科技手段改变人类的交通出行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2007年,从我花700元购买第1个蓝牙GPS模块开始,期间经过了大约五六十次的修改,有一些是简单的微调,但也有几次是整个结构体系的大调整。最终完成稿件的时间是2019年6月6日,页数是58页,字数约3万字。在2019年3月中期的决策探索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是这一本书的简单介绍。
本书全部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创作,肯定牺牲很多家里休息时间,亲朋好友大多数不理解,认为这是专家思考的问题,平头老百姓操什么闲心?在此非常感谢我哥哥及大嫂对我的支持,大嫂在带两个小孩的同时,在法国留学金融专业的她竟在网上帮我收集资料,独立完成了两篇PPT的制作。现在这个世界上,不能再迷信所谓的专家,所以我是非常有亮剑精神的,以下分享几个生活中的小案例,希望能引起同样细心人的共鸣:
1、目前我所见过的汽车品牌,左转向灯和右转向灯的声音是一模一样的,不知全球所有品牌的车子是否也这样?难道就没有人打左转向结果往右转吗?搞反了的情况反正我碰到过一两次,概率是非常低,估计因此引发的交通事故就更加罕见了,所以汽车品牌厂商都不在声音上面稍微设置而进行提示,这个在技术难度上面应该是非常简单的。
2、如果是大晴天,室外阳光非常充足的情况下,汽车进入地下车库那一瞬间,驾驶员大概有0.7秒钟是失明的,此时如果有小孩横穿出来是非常危险的。当然我自己没有听到过这种类似案例,同样因为概率非常低,所以被大家所忽视了。
3、在条笔直的,但是需要下坡再上坡的高速公路上面,也就是说中间路段低,两端路段比较高的情况下,由于中间的隔离带绿化灌木或者挡光板是一样的高度,汽车在两端较高的路段,依然会被对方的车辆强远光照射,同样因为时间很短,在中间路段低洼处后没有这样的问题,所以一样被大家所忽视。
本书所述交通系统在类似于雄安的新城区是非常好规划建设的,那么在高层建筑密集的老城区将如何处理呢?由于单人单座小车高度不超过1米6,所以它能轻松穿过层高三米的住宅,层高4.5米的写字楼,甚至可以穿过层高不超过2.2米的设备层,所以它不会造成大量的拆迁。相反,它穿过的大厦会因此而物业大幅升值。重庆的轻轨穿过大厦都已经安全运行了很多年,证明穿楼技术没有问题。我们将像搭积木一样地建设高架桥的桩、柱以及铺装轨道,在城市中心建立一条“雅安高速”。极致减少建设期对道路资源的占用,不再因为道路建设而造成大量的拥堵。具体方法将在下一本书里详细介绍。
Thank you .希望您已经拥有一个愉快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