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本书我学到了什么,并在以后注意改善自己的哪些行为和观念?
1、前额皮质和杏仁核两种大脑的组成部分
前额皮质对应着理性和从容,杏仁核对应着压力和紧张。通过了解这两个部分的不同作用,我能理解孩子有时候的不冷静和不可理喻,其实对应着大脑相应的生理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法要求其对当前发生的问题做理性的回应。也能顺便的理解,为何不能在对方情绪激动的时候做试图说服的徒劳,因为那个时候对方只是想着对抗、逃避或者推脱。或者说可以理解对方采取的一些“不可理喻”的行为,是受其大脑的杏仁核的控制。我能以一种更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对方的不冷静和不理智。
更多的去影响和激励、激活孩子的前额皮质去工作,而不是杏仁核。因为长期的训练会使得杏仁核或者前额皮质更容易被激活和工作。长期在压力下和冲突下,杏仁核会变得越来越大,且越来越容易被激活。
2、慢性压力和控制感
我意识到自己“为了孩子”,每天的唠叨、斥责、催促,实际是在南辕北辙。各种被动安排让孩子没有控制感、书法练习中的持续打击让孩子长期无法满足胜任需求。这些长期存在的慢性压力问题,我自己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可能会造成其对自己的评价一直过低。
我需要在这些兴趣班的培养上,更多的去结合孩子的个人意志来安排进行。不强迫孩子去坚持一些没有真正兴趣的事情。适当的施加正向压力,但不能单方面的“为她好”。发掘和培养孩子真正的兴趣,在比如像画画这种目前来看比较有兴趣的方面,适当的引导和激励。
思考什么事情是可以让孩子自己做主的,适当的放权给孩子,让她去对一些事情进行安排,而不是一直听从我们的安排。
3、非焦虑临在
首先解决自己的焦虑表现:不停地催促、打击和祥林嫂似的絮叨。放轻松一些,尤其是在家里。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焦虑源。不要焦虑来焦虑去,到头来发现问题的根源在自己身上,或者让自己成为问题的一环。先将自己的情绪梳理好,在家里保持一种轻松和愉悦的状态,不要让孩子和家人觉得自己是一个“压力临在”。自己成为压力源以后,会更容易的激活家人包括孩子的杏仁核。
焦虑会传染,平静也会传染。以焦虑应对各种问题,只能使问题变得更糟糕。
4、睡眠、安静
通过这本书,我意识到休息的力量和作用。首先是我自己,我也要注意休息和睡眠。休息(不是指看电影或其他娱乐)是让大脑的“另一部分”激活,这部分的激活能够促进压力的释放。为了“学习”弄得自己精疲力尽,其实是得不偿失。让自己的精力下降,无法很好地学习和处理工作中的问题。也让自己面对孩子时的一些教育方式和动作变形。
这本书也让我更重视孩子的睡眠,哪怕少学一些,也要保证睡眠,在休息和睡眠中释放压力,清理大脑“垃圾”。这样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另外,不去打扰孩子无所事事的时间,让她在这种“无所事事”中体会控制感和放松。
5、心流和孩子的学习能力
重点不是通过各种压力让孩子学到一些外在表现的“技能”型的能力,而是要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辅助她进入“心流”状态,因为这本书告诉我们,频繁的触发心流状态,让大脑适应心流的状态,对孩子发展其他各方面的能力都有好处,因为大脑习惯于进入心流状态。目前来说,可能就是画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