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对死看的很开,也看的很淡,能够自然接受和坦然面对。当体检有12项指标异常后,我还是很紧张,渐渐开始和医院打起了交道。
如果有人说不怕死,我很难相信。离死亡还很遥远,只是假设、幻想一下,我已经开始伤心、难过至极。说不清具体舍不得什么,留恋什么,放不下什么,又牵挂什么,总之就会忍不住流泪。
以前,不敢去医院,一闻到来苏水的味道就莫名的紧张,生怕医生会检查出什么毛病来。
年纪渐长,接受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也接受了人生的世事无常。但是一到医院,就会莫名的恐慌,思路跟不上医生的节奏。医生在帮我做预约检查的时候需要填写我的手机号码,当医生一遍一遍已经明显提高了嗓门:“电话!电—话!”我才反应过来,医生不是在提醒我有电话打进来,我自己也并没有听到电话铃响。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了。
也许是为了提高医生的看病效率,医院现如今都是自助量血压。看到手写的请按“2”。疑惑了半天,找来找去找不到“2”F键,不知道按哪里。旁边的人等的着急,提醒让我按蓝色位置。也是在找不到其他可以按的部分,索性只管按下去。屏幕提示停止,才恍然大悟,原来写的是按“2”下。
其实后来回顾发现其实这部分因为经常有人按字迹都已经模糊了。也许我本来就是一个后知后觉的人。要不然就是老年痴呆提前了。
当我开完药,被医生告知两种药怎么服用时,我提出帮我写下来。医生顿时瞪大了眼睛,一脸的鄙视:“难不难为情?!”
没敢继续跟医生辩解,默默的走出了诊室。为此我郁闷了好久。
对于患者来说,身体哪怕微小的变化和不适都非常重视,而医生早就见怪不怪了。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向医生倾述,描述自己病情的同时希望引起医生的关注和认同,化解自己的焦虑和担忧。医生每天要面对不同层次、理解能力差别巨大的病人,有些相同内容的话要重复解释很多遍,难免会有时烦躁。患者在经历各种排队、挂号、检查时的不安、焦虑和不顺畅的沟通交流等各种因素,也容易情绪激动,这大概也是医患关系产生矛盾的根源所在。
医生说久坐不好,熬夜不好,道理都明白。当生病的时候医生的话还管点用,会尽量纠正。一旦知道并无大碍,吃药有效,医生的话就是耳旁风了。
生病的时候,我们都希望医生是华佗再世,可以妙手回春。所有的药都是灵丹妙药,可以药到病除。却常常忽视了生病的根源。
少生病或不生病,其实我们是有选择的。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