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通过观察周围环境来预测规律的运动变化以确定接受信息的含义,这种预测就叫做秩序感。
在孩子从出生到2岁多,要度过一个非常神秘而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间段里,他们对秩序极为敏感。可能许多父母会感到奇怪,因为在他们眼里,孩子是最没有秩序感的。
其实,这种想法极其是错误的。
与成人的生活环境不同,孩子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封闭的、拥有众多物品的环境。对这个环境,孩子有着最初的认识。如果成人因为这样那样的需要而挪动环境里的物品,会让孩子非常疑惑,他们不知道成人移动这些物品的原因。经常性的移动物品给孩子造成的影响,是他们的认知和秩序感会被打乱,等过了秩序敏感期,这种混乱也依然会持续下去。
孩子的秩序感需求在他们出生1个月以后就开始慢慢显现出来。
秩序是孩子天生的需求,可是对孩子秩序敏感期的培养,需要家长去进行,因为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很难自主做什么。
给孩子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就是家长能提供给孩子的最好帮助。
举例来说,在我蛋很小的时候,(我心里给我闺女起外号叫蛋)大概一岁左右吧,家里的玩具时常在地上摊开一片,现在想想其实有些混乱的,但当时也没考虑那么多,总觉得手边多些玩具,会时常转换她的注意力,不会那么无聊。现在想来真是大错特错了。首先,玩具多了会影响她的专注力,这个毋庸置疑。另外,从今天的主题来说,一个混乱的环境,会影响她关于秩序的建立。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像今天这样,我帮她把玩具收拾的整整齐齐,她好像很不适应,总要当着我的面又扔的乱七八糟,仿佛这才是改有大样子。
孩子的秩序敏感期会让他们看到不合乎秩序的情况出现时,产生异动。但这些仅仅是秩序敏感期发挥作用的外在表现,它存在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于此。孩子的心理发育决定他需要秩序的存在。满足了这个需求,孩子就会获得快乐。
孩子对秩序的状况是非常敏感的。良好而有秩序的环境不仅会让孩子感到精神愉悦,而且会让他们的这种秩序感进一步加强。长此以往,必然会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秩序感。
当然,我们也有成功的案例。在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和她妈妈就统一意见,坚决不能让她过早沉迷于手机。所以我们总是把手机放在她拿不到看不着的地方以并且不在她面前玩手机。偶尔看到摸到了,我们会马上告诉她,“手机拿走”,“我们不玩手机”。这样的好处很明显,现在她两岁了,从不拿我们的手机玩。偶尔手机在桌上充电,她看到了会主动说“手机拿走”,仿佛在提醒我们手机不该放在这里。
秩序对于孩子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成人,遵守了秩序,孩子会成长得更加快乐,没有了秩序,孩子就会哭闹不休。
讲到这里,让我不禁想起和女儿玩捉迷藏和藏东西的游戏。在她20个月左右时,我经常和她玩藏积木的游戏。把一块积木藏到桌子下面,或者一块毛巾下面,她会找出来,而且这个游戏会乐此不疲的玩很多遍。有一次,我觉得太无聊了,就给她“增加了难度”。我把积木藏在了一个包包下面,其实还是留了一角给她看到。但她依旧在从前的地方找,没找到。当我给她拿出来积木时,她一脸茫然。起初,我以为对她来说太难了,就又试了几次。但她依旧“傻傻”的在原来的地方找,后来干脆不玩了。
我想了很久,终于明白了。是我以成人的思维去推理孩子的想法所致。
游戏的目的是给孩子带来快乐。但对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来说,“藏”的目的不是让她“找不到”,而是在某个“应该”的地方放置和找到那个东西。
孩子们对此有自己的解释:“我知道要找的东西在哪里,哪怕是闭着眼睛,我也能找到它!”因为,她本该出现在哪里,如果我们换了位置,她不认为自己判断错了,而是我们放错了位置。
这应该是对秩序敏感期最好的解释吧。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喝牛奶时孩子一定要自己把吸管插入,也许她笨拙的操作很难打开,或者要花费很长时间,但是如果你帮她插进去的话,这盒牛奶算是白费了,她也不会喝的,她会重新拿一瓶来插。剥鸡蛋也是一样。
抓住宝贵的秩序敏感期,让孩子学会如何适应环境,对于她秩序的培养以及今后对自我的控制都非常重要。
宝爸宝妈们,你们有同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