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叫魔都,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日本作家村松梢风有这样的评价,这个称呼在当时并不是褒义的,有批评只发展现代工业而失去文化保留的意味。但我近两年发现她变得越来越漂亮了。
小时候走过苏州河,我都要掏出手帕捂住鼻子,那时候苏州河的水臭的要命,经过十多年的综合治理,河水慢慢由黑变黄了,现在已经有点绿色的感觉了,臭味也闻不到了。两岸的居民受益最大,新建的楼盘以河景房作为卖点,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河两岸的历史建筑重新修缮,如四行仓库、河滨大楼等等,行走在两岸的健身步道,让人赏心悦目。
上海的外滩算是全世界出名,也是魔都最拿的出手的景点,站在那里眺望浦江两岸,外滩的万国建筑熠熠生辉,浦东陆家嘴的摩天大楼大地凌空、鳞次栉比。外滩当然是城市的面子工程,但外滩的“里子”也包含着很多近代历史建筑。每一幢大楼都有着一段传奇的故事,这几年的精心维护和创意打造,这些老楼重新洗尽铅华、焕然一新。
听台湾和日本的朋友说过,二三十年前的台北、东京也不是现在的样子,甚至很脏很乱,都是经济起飞发达后慢慢精致起来的。
瑞士留给我的印象是一位重顶头到脚趾,每一寸地方都打扮到极致的国家,我相信魔都很快也能做到。
那些我们平时不留意的建筑和马路,正等待着被人们发现和阅读。
之前在鹿鸣书店看到了邬立强先生的《上海1991》摄影集,非常喜欢、一口气看完。一张张照片记录了上海腾飞之前的模样,也是上海改革开放的发展史。
做为一个上海人,其实也未必对上海的历史、人文和都市演变了解的一清二楚,有些甚至根本“不识庐山真面目”,这个问题其实我很早就认识到了,于是这两年闲暇时就有选择的走走老马路,查资料对照研究,这竟然成了我的爱好之一。
去年国庆长假我们倾诚工作室邀请了一些朋友,组织大家一起《博览建筑,解码魔都》。
这次活动线路主要围绕铜仁路、北京西路、陕西北路进行,沿途历史建筑有:
1、常德公寓 张爱玲
2、哈同花园 中苏友好大学 上海展览馆
3、外事办 郭宅 永安公司
4、史量才 申报—国格、报格、人格
5、皮裘公寓
6、贝轩大公馆 贝氏家族
7、绿房子 远东第一豪宅 吴同文
8、雷士德 英国慈善家
9、爱文坊
10、北京新村 西班牙别墅
11、许崇敬故居
12、宋家老宅
13、荣宅 荣崇敬
14、马勒别墅
15、爱神花园 邬达克经典作品
三个小时二十多人步行三公里,大家说说笑笑、其乐融融。史量才的爱国主义精神,雷士德的慈善公益爱心,贝聿铭的家学渊源,大家听的认真,我也讲的投入。
该活动已经开发出好几条主题线路,最近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进行了鲁迅专场活动。也得到了参与者们的肯定。
研学旅行和普通打卡旅游差异较大,人生一世不就是想活得通透一点吗?
都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这只因为我们觉得常年生活、工作的地方已经很熟悉了。现代都市的快节奏也让大家无暇顾及其他,即使有风景也看不见了。
《博览建筑解码魔都》的城市漫步活动,她的主要目的是让大家通过徒步方式的微旅行,来了解上海这个近代快速发展起来的城市。
魔都的历史积淀不深,但在近代可是充满了传奇,是旧中国打开国门的前沿阵地,也是新中国走向世界的窗口。
博览建筑让大家一起看看清末、民国时代的老建筑,饱经风霜的建筑蕴含着民族自强、十里洋场、小资情调等陈年往事。
通过百年往事来阅读上海,了解一个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魔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