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病理
本病属中医学“咳嗽”的范畴,急性支气管炎多为外感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多为内伤咳嗽。并发“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时则属“喘证”、“痰饮”的范畴。本病病位在肺,与脾胃、肾有密切关系,初病在肺,迁延日久,可由肺及脾、肾。
支气管炎是因支气管受到细菌,病毒的感染和物理、化学因素的刺激以及过敏反应等引起的炎症。本病以咳嗽、咳痰、气急为主要特征。多发生于寒冷季节和气候骤变时,无明显的易感人群和区域差别。
二、背诊诊断
检查重点在病人的胸夹脊3~6段。通过背俞穴、夹脊穴的触摸按压检查来判断。肺俞、脾俞、肾俞、天宗、库房穴压痛明显,胸夹脊3~6段左侧有条索状物,颌下有结节或压痛,则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
风寒犯肺型:见咳嗽,痰白,鼻塞流涕,或伴恶寒发热,头痛、头沉,全身酸楚,舌淡红苔薄白。
风热犯肺型:见咳嗽,痰黄,质稠难咳,口咽干燥,咽红疼痛,或伴头痛,身热,舌边红,苔薄黄。
燥邪伤肺型:见干咳,无痰或痰少,咳出不爽,甚则痰中带血丝,鼻咽燥热,胸闷痛不舒,或伴头痛,发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少津,边尖红,苔薄黄。
痰湿阻肺型:见咳嗽,痰多色白,易于咳出,咳声重浊,胸胁胀满不舒,气促,纳呆腹胀,舌淡红,苔白腻。
肝火犯肺型:见咳嗽气逆,阵阵发作,痰少而黏,咳出不爽,甚则痰中带血,伴情绪易激动,胸胁胀痛,咽干喉痒,目赤,口苦,纳少,尿赤便结,舌边红,苔薄黄。
肺肾阴虚型:干嗽,无痰或痰少,或痰中带血,咽干口燥,五心烦热,午后颧赤,盗汗,形体消瘦,皮肤粗糙,舌红少苔。
脾肾阳虚型:咳嗽,气喘,动则益甚,痰液清稀,面色㿠白,形寒肢冷,短气懒言,声音低怯,纳呆,便溏,或兼面肢浮肿,小便不利,舌质淡胖或淡紫,苔薄白或白腻。
三、辩证取穴
治疗原则:祛邪,宣肺,肃肺,化痰,健脾,疏肝,补虚。
穴位配伍:主穴为颈夹脊7段,胸夹脊1~4段,膻中、列缺。配穴:风寒犯肺型、风热犯肺型、燥邪伤肺型加合谷,太阳,少商;痰湿阻肺型加足三里、丰隆;肝火犯肺型加行间、子沟;肺肾阴虚型加太冲、太溪;脾肾阳虚型加关元、三阴交。
穴位方解:颈夹脊7段,胸夹脊1~4段居背部,邻近肺脏,与膻中同在胸气街中,膻中又为气之会,为前后取穴法,列缺为肺之络穴,有宽胸理气,宣肺、肃肺、益肺、化痰的功效。合谷为原穴,太阳为经外奇穴,有疏风散寒、清热、清燥,醒头目的功用。少商点刺可利咽喉、止疼痛。足三里为胃之各穴、下合穴,胃以降为顺,以通为用。操作上以泻为补,泻法可通降六腑之气、健脾益胃,利于气血生化,丰隆为胃经之络穴,可化痰通络,行间为肝经荥穴,荥主身热,可疏肝解郁降火,支沟为三焦经穴,泻之可通调六腑之气,使郁火从大便而解。太冲、太溪为肝、肾经原穴,补之滋阴以降火,滋肾以润肺。关元为小肠募穴、交会穴,位居下焦,三阴交为肝脾肾交会穴,可温肾健脾、补肾纳气。
四、医案举例
1、边某某,男,59岁。主诉:20年前患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每因气候变化,感冒后病情加重,导致肺气肿,肺心病。主要表现及体征为久咳,咳而音低,痰稀黏,胸闷、气短、食少消瘦,面色无华。
背诊所见:肺俞、心俞、脾俞、肾俞均有压痛反应,夹脊旁有阳性反应物,胸夹脊3~7段左侧有椭圆扁平状结节。此反应为脾肾虚弱致使肺气失于肃降所致的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
2、陈某,男,48岁。主诉:患慢性支气管炎20余年,每年10月开始发作,春天后逐渐平稳。易感冒,怕洗澡。一脱衣服就要咳嗽一阵。主要临床表现及体征,咳而声重,痰稠易咯出,气急促,舌质暗红。
背诊所见:肺俞、胸夹脊3~7段左侧有压痛扁圆形结节,脾俞、胸夹脊11~12段左侧有压痛,条状结节,胃俞、肾俞穴压痛。此反应为脾虚痰浊犯肺,影响肺气宣降功能失调,痰湿壅肺所致慢性支气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