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
能够独处,并且把独处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是很多人想修炼的能力吧?但对于习惯群居,缺乏安全感的人来说,这似乎很难。
但实际做到真的有那么难么?真的非要整天三五成群,同行结伴才符合社会人际交往潮流么?我想说,其实不是的,独处同样可以很有魅力。
你可以在独处中找到一个全新的自己,给生命注入新的活力,这样你在未来任何不可预见的生活里都能过得游刃有余!
【目录】
首先要对独处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走出一个误区:独处并不等于孤独。
独处是一种处世的态度,一种身心的自我调整,更是一种独立人格的体现;独处也可以是一种爱好,独处时可以思考,可以回归本真,可以使身心得到应有的调节,独处更是一种艺术。
明确了这个观点之后,有意识的给自己紧密的生活预留出一段呼吸的空间。在这段时间里,顺从自己的内心,听从内心的声音。不必在意别人看法,你眼里只有自己。
对,这一刻你需要取悦的只有自己!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摒除内心的焦躁,适应之后赋予独处一些新的内容,不断自我调整,那么你爱上独处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此时合群结伴的分量早已轻如鸿毛!
【沙拉】
第一个步骤是学会拒绝。时间是绝对平等的,给每个人每天分配都是24小时,只有爱惜自己的时间,才能为自己腾出更多独处空间。
迁就,在人际交往中似乎是比较具有人情味,也较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弊端是久而久之,别人也会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接受你的迁就。
以至于某次你因想要做些自己的事没有选择迁就,反而会被怨怼,引发人际危机预警:你怎么跟以前不一样了啊?
很多人每天觉得事情没做完,多半还是不会果断拒绝干扰因素,放不下架子,甩不开面子。
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原则,学会拒绝一些将来可能会消耗你时间的事情,会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也能专心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办好。
【肉类】
那么隔离干扰后我们该做些什么呢?我接下来讲第二个步骤,适应独处。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
从群居到独处,这是两种完全相反的生活方式,适应需要时间,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偶然的契机,尝到独处的清冽,后来就无法自拔了。
独处也并不是要轰轰烈烈,做一些很高大上的事情。比如泡杯茶,拿起一本书,惬意的看一下午,放一些轻缓舒适的音乐等等。做点自己喜欢的事,甚至什么都不做,任思绪万千,你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独处的时候,你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发现自己,从而更好的愉悦自己!
【面包】
适应独处之后,经过思考,生活更多可能性也随之衍生了,此时我们可以顺势而为进行第三个阶段:给自己充电。
因为独处不用在意他人的看法,不被别人所左右,没有包袱和压力。一切都是空白的,想要什么都由你自己来填补、描绘,不设限是孕育可能性的最佳时期。
独处的时候,有的人选择阅读,有的人选择一个人旅行,有的人去学习一门新语言,有的人迷上了摄影与自然对话,有的人养成了一个受用终生的好习惯等等。
独处为平淡无奇的生活提供了更多延伸的可能性,你不去尝试一下,又怎么会知道自己是不是哪个被时间耽误的高人呢?
【饮料】
走向独处的三个步骤,学会拒绝,适应独处,给自己充电。
完成了这三个阶段,不断重塑锻造,最后把生活打磨成你想要的样子。
独处并不是绝对独处,而是在社交中抽取一部分时间,给自己的生活得到喘息。
平衡独处和社交之间的关系,和自己相处,放松自己,完成一些自我挑战,为生活添一份热情与活力。
【甜点】
即使有了soulmate ,每个人还是孤独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只有心灵上足够的富足,才能消除一切的不安。
在平时的生活中,乐观积极的去想事情,多做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事情,试着了解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寻找属于自己的未来。
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独处自在安心,并不是只有陪伴才能给你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