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蒋老师:
作为生活岗的老师,您能依据自己的工作实际,针对一日生活中“孩子们爱抢玩具”的问题,经过反复观察和深入思考,发现问题的根源是现在的孩子缺乏与人交往的机会,所以在集体生活中不会与人分享。
于是,您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让孩子学会分享。采取的方法由开始的“批评”到“收起玩具谁也别玩”的强制性措施,发现孩子依旧抢玩具,而且还越来越频繁,老师每天都有断不完的“官司”。
后来经过反思,慢慢悟出孩子抢玩具的原因:是孩子不会与他人沟通,不知道如何与别人“商量着”分享玩具。于是您又采取“逐步教----逐步实践”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引导,最终让孩子学会了分享玩具。在这,为您的耐心引导和善于思考点赞!
作为生活老师,每天既要管好孩子的吃喝拉撒和卫生保健,又要注重生活中的细节教育,其实担负着重要的教育责任。就如您每天既要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还要配合班级老师开展区域活动、在过渡环节中引导孩子自主游戏,更要时刻关注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这就要求生活老师们要做教育的有心人,要用科学的方法时时引导孩子。
从您撰写的教育随笔中,看出您在工作中对孩子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重视程度。当发现刚开始阻止孩子“抢玩具”的方法不科学时,能深入思考,并积极采取适合孩子的方法----教会孩子与人商量,一起“分享”玩玩具。而且还能利用课余时间,让所有孩子体验与他人商量“分享”玩具的快乐。从而得出,孩子的分享意识需要老师“教”,因为孩子的“分享并不是孩子与生俱来”,是需要成人“教”的。当我们“教”会孩子学会分享2,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沟通能力,培养文明习惯,还让孩子在交往的过程中找到与同伴“共享玩具”的快乐。
一起分享蒋蕾老师的教育随笔《分享是“教”出来的》!
分享是“教”出来的
文\蒋蕾
现在幼儿园里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还是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因为没有兄弟姐妹的原因,再加上有些孩子整天呆在楼房里,和其他孩子接触比较少,具有很强的独立自主性。但是,他们聚在一起时,谦让与协作精神却很差,于是一些“小霸王”便产生了。具体表现在大多数的孩子不会与其他小朋友一同玩玩具,都是各玩各的。在中大班我也了解了一下,也是这种情况,一般都会认为拿到自己手里的玩具就是自己的,就只能自己玩,别人不能玩。一旦别的小朋友拿走了自己的玩具,或者哭闹,或者告诉老师,或者再去抢回来。而当看着别的小朋友手里的玩具好玩的时候,也会无理的去拿或去抢。
每当遇到孩子抢玩具的时候,老师就会过来调解。有时让抢了别的小朋友玩具的孩子把玩具还回去,批评一顿,告诉他再不能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有时两个孩子相持不下,老师会把玩具收走,两人都不要玩。可是不管老师怎样做,孩子之间抢夺玩具的现象还照常发生,而且还很频繁,一天的活动中老师好像总有断不清的官司要处理。
孩子们到底是怎么了?老师是那样的三令五申,不断的引导,为什么这种现象还是在不断的发生呢?
一天,又有两个孩子争夺一个玩具,被抢的孩子大声哭闹着,我便伸手向抢了玩具的孩子要玩具,可是这个孩子就是不给。最后我把玩具“夺”过来给了被抢的孩子。被抢的孩子拿到玩具不哭了,可抢玩具的孩子又大声的哭了起来。这可怎么办好呢?我突然想到,让两个孩子商量商量如何?
于是,我一边哄着那个抢玩具的孩子不要哭,一边鼓励他说:“你自己和小朋友商量一下,你说‘小朋友把你的玩具给我玩一会吧!”抢玩具的孩子试着说出了我教的那句话。没想到,当他说出了被“教”那句话之后,拿玩具的小朋友竟然把玩具给了他。两个孩子转瞬间高高兴兴地玩了起来。
经过这次之后,我发现,不是孩子要抢玩具,而是孩子之间不懂得如何去沟通,如何去分享!
在后来的活动中,每逢遇到孩子争抢玩具,我都会教那个抢玩具的孩子怎样与其他小朋友商量,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没想到这招还挺好使,一般情况下,孩子都会被商量通。
久而久之,班里的孩子在玩玩具时学会了与其他小朋友商量着分享玩具。当他们想玩别的小朋友手中的玩具时,就会说,“你的玩具给我玩一会儿好吗?”而别的孩子也会慷慨大方的分享出自己的玩具。然后得到分享得孩子自然会说“谢谢!”
当然,有时也会遇到不够大方的小朋友,这时我会帮小朋友跟他一起商量,或者再教给他一句话“你玩够了,再给我玩一会儿吧!”这招也很灵,不愿分享的孩子再怎么不愿意,都会被同伴的“真诚”商量通的。
除此之外,我还在课余时间,有意识的发给孩子不同的玩具玩,告诉他们如果玩够了,可以和其他的小朋友商量交换玩。孩子们都很有礼,每当他们玩够自己的玩具时,就会用商量的口气并有礼貌的说“某某小朋友,我可以和你交换玩具吗?”被商量的小朋友自然愿意交换自己的玩具!
“教”会孩子学会分享,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培养文明习惯,懂得与人分享,还能从中找到快乐。我也渐渐明白,分享能力并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是需要成人“教”出来的!
所以我觉得,孩子之间的分享意识,需要老师去引导,有些话还需要老师“教”。有时候就是几句简单的话,孩子们自然就能接受,还能够开开心心的与同伴一起“共享”玩具,从而获得真诚的友谊。
我的心语:
阅读生活岗的蒋老师撰写的这篇反思,相信会给人很多思考。在反思中蒋老师为了阻止孩子“抢”玩具,采用我们平时最常用又最“见效”的方法----“批评”、“将玩具收起谁也别玩”。这种方法看似短期内很见效,但长期会让事情越来越糟。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会用熟悉的办法,努力的解决深层次的问题,但问题的根本并没有改变,而是更加恶化。
不过,蒋老师并没有将错就错,而是通过反复处理孩子之间“抢”玩具的事件,从中得出孩子的分享能力需要老师“教”。这种“教”不是老师在课堂上死搬硬套的教给孩子一些分享知识,而是在具体事件中,引导孩子用“商量的口气”,学会正确与人沟通,征得他人同意后,从而获得“分享”玩具的快乐。
幼儿园的孩子很小,他们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不只是在课堂中习得,更多在一日生活中具体事件的亲身体验、实践中养成的。所以有“一日生活皆教育”的科学理念,在这就足以说明它存在的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