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你学习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就是君子的风度吗?
“敢”想
吃完饭,在外面溜达的时候,一直在听论语。很有感触,傅佩荣教授讲的真的很好,深入浅出,又能够应用在生活中。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非常迷茫,当时很希望找到一本人生指导书。今天,来看这本书,我觉得《论语》是非常适合作为中国人的人生指导书的。
前两天,在看《开坛》,傅佩荣先生提了一个建议,我觉得非常好:人年轻的时候,应该读孔孟,四十岁以后开始接触老庄,再接下来可以读读周易。每个人生阶段都有每个阶段要做的事情,要经历的感受。无论富贵,情绪都是一样的。
今天和小蘑菇,一起来读论语,前言里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说到真诚。这是在论语学习中,听到傅佩荣先生,讲得最多的一个词,他说,所有的都发自内心真诚的情感,我觉得傅佩荣先生,并不赞成朱熹的那一套理学标准,那是一种呆板的,断章取义的所谓儒家。说实在的,听傅佩荣先生的讲解,会从内心觉得,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而不像原先那样,觉得大都是封建礼教。
在今天的一章的学习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三十多年的教育和实践中,慢慢的形成的一种自我认识,如果觉得别人不能理解你的时候,会产生恼怒或者失望的情绪,如果关系越亲近,这种恼怒或者失望的情绪就会越强烈,所以在心理学里面,这类情绪往往与依恋关系,放在一块儿出现。由于对于某种关系有所期待,导致了内心的不平衡,当结果不能达到预期时,这种不平衡就会变成对自己或他人的恼怒和失望。在这里,孔子说,如果你能不生气,你就是君子了。儒家并不反对有情绪,但是情绪管理好了,你就是君子,情绪管理不好,就是小人,所以,要做君子,还是小人,都取决于自己。希望我和小蘑菇都能从今天的学习中得到收获。也希望读完这一篇的你也有收获。